前言:体育教学是学校内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习,然而现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使得院校内的体育教学发生转变,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不仅如此,对于高职院校内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冲动与控制、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之间,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长期以来这种现象会导致学生出现自闭、抑郁、暴力等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内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很大问题,这也是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要让学生真实的参与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参与等全面发展,进而为祖国培养全面型人才。
1.关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概述
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主要是指人类在不断的对行为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其包括理解能力、辨别区分能力、调节心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而狭义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专业的人员或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在对适应能力的理解上相对较晚,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主要是指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从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以此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主要是为了改变环境的需求,为了迎合自身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社会适应能力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对自身的行为、想法、心理以及情感态度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去适应社会。
2.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体育教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国很多研究者也对二者进行联系,例如高文静学者通过跆拳道练习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进行研究发现练习跆拳道后的学生与没有练习跆拳道的学生之间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练过跆拳道的学生无论是各个方面还是社会适应能力都比其他人相对较好;洪海峰学者将足球训练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比后发现,进行训练的学生的情绪控制以及人际关系都比不参加训练的人相对较好,同时在行为规范、环境适应、生活适应以及学习适应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徐志强学者也将散打运动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训练后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心理素质也相对较好。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很大联系,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高职体育教学帮助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措施
3.1优化体育教学发展环境,建立激励机制
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环境而言都存在很大问题,无论哪一学科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在高职院校内首先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环境,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学校和社会要对该项学科高度关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在体育教学上也要设立考核制度,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能够有序发展;第二,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学校和老师并不关注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目标,为此在体育教学上经常缺课少课,重视程度较低,为此现如今要想促进体育教学的高效发展,学校以及有关人员必须开展教师培训班,提生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建立奖励机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评优活动,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给予惩罚,从而激起学生的运动欲望。
3.2合理设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与频度
据调查统计发现,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活动设计并不合理,而且活动内容枯燥乏味,活动时间也存在一定问题,为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与频度,体育课程必须保证每周三节课程,同时时间为90分钟左右,在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兴趣设立相应的体育活动,同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对体育教学合理配置资源
要想保证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就必须投入一定资金,合理的配置资源条件,要在学校内配备全相应的体育器材,同时还要聘用专业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加大对较师的培训,以此保证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现如今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关键,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此要高度重视该学科,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伦特,怎样适应生活一保持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霍方.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180-182.
[3]王潇潇.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篮球频道),2019(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