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相当优越。但也存在多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大雾、雾霾等。这些气象灾害给和县人民的生民财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气象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市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文章从预警信号发布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发布职责、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一、合法化和规范化
突发性气象灾害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团结,也涉及到气象灾害的社会应急处置、预警信号的发布,能够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及时做好工作,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因此,预警信号的发布必须合法化。首先,在预警信号发布工作之前,要与当地政府沟通,取得当地政府的许可,以作废或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工作内容,政府正式上岗后,要开展预警信号发布工作,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合法化,发布预警信号。在政府命令或政府文件中,不仅要确定气象部门的职责,还要确定媒体的职责,以及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号后对灾害和天气的应对措施。其次,要建立规范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流程,不断完善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再次,每次发布预警信号时,都应严格按照业务惯例的要求,已发布到相应的标准,使用标准语言发布预警信号,发布的信号标准与文件中规定的标准一致,不是预警信号的标准随意变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二、发布职责
为了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中国气象局规定,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在日常运行中,自治区气象站发出的预警信号一般都是具有较长时间效应的信号。与短时间的信号效应,如暴雨、雷暴、大风和冰雹,如果预警信号被发送在地区层面上,它不会帮助受灾城市,它会浪费社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号和长时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预测和报警类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区站不发布预警信号,而是负责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做好市级气象站预警信号发布的技术指导工作。在市县,根据属地性原则,预警信号的发布应以位置为依据。市气象台负责现场预警信号发布,做好对所属县局的预报和预警工作,做好预警信号发布的技术指导。按照属地原则,加强上级对下级的指导,使预警信号的发布更具目的性,服务对象更加明确和直接,这也是未来预警信号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预警预测的需要。
三、传播渠道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不同于一般的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通常的天气预报和天气警报在固定时间以固定形式在公共媒体上向公众广播。公众可以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收听和观看,学习天气预报和天气预警。而气象灾害由于突发性,随时都可能发生,预警信号广播时间不固定,给广大气象灾害信息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在广播预警信号时要有相应的传输系统,传输系统的作用是风险预警信息对象的关键。
从目前的发布渠道来看,主要有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网站、电视天气预报固定节目、电子公告栏等。从以上渠道来看,网站是一种被动的发布形式,不适合主频道,而其他渠道如广播、电视、电视、电视、电视等,手机信息、电视天气预报固定节目、电子公告栏等都是主动发布的形式,在日常应用中各有利弊。电视天气预报固定群众得到预警信号是最容易的办法,观众知道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但有其局限性,电视天气预报固定只播一些时间较长的信号,如台风、寒潮、高温、霜冻等信号,对一段时间较短的信号是不利的就这样。电子公告板可以随时广播,但太窄了。广播电视虽然播出范围广、反应快,但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制,广播电视一天24小时不播,而且从区到市到县,下级越多,播出时间越少,特别是下半夜,基本上不能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警信号的传播。手机信息可以全天候响应,并且可以根据一定相对地区的人口进行发布,这也是预警系统向个性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在紧急情况下,政府应动员相应的媒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灾群众。此外,气象部门还应与各通信部门进行沟通,使其了解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性和发布时间的紧迫性,在接到气象部门预警信号后第一时间进行广播。总之,要整合各种渠道资源,疏通广播渠道,以最有效的方式发送和广播预警信号,确保预警信号及时向灾害天气受灾群众传递。
四、发布响应
预警信号不同于传统的“警报”,预警信息属于天气预报的范畴,相当于信息公告,告诉人们有气象灾害即将来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种纯粹的服务行为。“预警信号”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应对气象灾害的基本对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危险天气的威胁现状和发展趋势,向受灾地区发布行动通知,使社会能够及时、有效、适度地作出反应。
政府命令或政府文件规定的突发性气象灾害,不仅要规定各类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防御措施,而且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根据预警信号防御措施和单位的实际情况。预警信号一发出,全社会就开始响应。我们在发出预警信号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发出、是否准确等专业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全社会的反应。我们要抓住时机,避免给社会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混乱。
五、发展趋势
任何气象灾害,其影响的时间、空间以及作用的对象都是有限的,对处于危险之中、将处于危险之中、或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的对象(个人、单位、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是有效预警的关键。在发布预警信号时,必须得到风险对象的反应,采取必要的行动,避免生命财产损失,这也是发布预警信号的最终目的。风险对象不仅需要知道风险,还需要知道如何规避风险,这就要求预警信号中的信息要以实际的风险对象为基础,同时提供针对性的防御建议,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是预警系统发展的趋势。要整合各渠道优势,扬长避短,促进各渠道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强大的预警力量。公共警报文本消息接收时间过长。气象部门在督促运行人员加强技术攻关的同时,可以及时利用微信的推送功能,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特别是需要启动一线领导机制的预警信息,及时向社会推送,争取主动权公众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规避风险。在微博上。在一键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可及时报告雨情、风情及对云集团未来移动趋势的相关影响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附上相关截图,使预警信息更加直观等。
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预警信号发布的最终目标,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配合,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预警信号的发布提高了气象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也强化了气象部门在社会突发性灾害中的管理责任。气象部门要做好这项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不断努力,共同解决问题,才能使气象部门在社会灾害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薇.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分析与探讨[J]. 贵州气象, 2010, 34(4):44-45.
[2]季致建, 邱小伟.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的实践与探讨[C]// 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4]李玖达, 陈伟明. 对山区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的思考——以2016年前汛期新兴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情况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000(011):190-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