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做到了覆盖城乡,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了社会面的普及,在村镇地区也普遍建成了乡镇文化站、村民自助图书室、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各地“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深入推进,并积极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参观、鉴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人次不断增加。同时,各地基层文化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种优秀的文艺创作成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正处在稳步增长中,形成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把握中心的良好发展态势。
1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1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通过发展群众文化,引导群众组织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满意度更是成为当下的时代性要求。
1.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群众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想要促进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其前提就是群众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社会文化水平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城市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得以体现。现在很多地方都加强文化馆的建设,文化馆承担着群众大部分的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殊功能,能够让当地群众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同时,文化馆的相关文化活动也能给社会增添更多的文化气息,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3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上的需求能够通过高质量劳动提升经济水平的方式得到满足,而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一部分人不用为了生存去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成本,他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比如说到世界各地旅行,或者在家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或者与更多高知识水平的人进行思想和文化精神方面的分享和讨论,这都能够满足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也是为了在当前幸福生活的前提下,不断满足所有基层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使群众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提升群众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策略
2.1促进群众文化均衡、协调发展
要缩小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区性差异,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并坚持文化馆等总分馆制建设,不断健全和推行馆舍的等级评估机制。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区域性中心,要逐级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基层文化馆要层层带动区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乡镇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把乡镇地区作为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点,并在资源分配中给予适当的倾斜。要重视并推进乡镇地区群众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县级文化馆为主,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向下铺垫,进一步覆盖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方面的建设,并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群文工作人员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深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把握机遇,紧随潮流,挖掘乡镇地区潜藏的文旅资源,开展乡镇文化旅游,打造乡镇文旅品牌,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带动乡镇文旅产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双向推进,形成乡镇地区群众文化资源的持续拓展和再生,实现群众文化的长效发展,最终促进区域性群众文化均衡、协调发展。
2.2培养基层文化人才
要推进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持续发展,落实群众文化各项工作,专业人才是重中之重。文化馆要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在文化馆内建立健全长效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引导馆内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督促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坚持学习新理论、新文化的同时,鼓励其参与馆内开展的各类文化讲座以及培训班,组织其参加优秀文化馆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提升馆内工作人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其他地区的文化馆进行人才资源联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扶持由群众组织的业余文化团体的发展。对此,要加强对本地区业余文化团体的管理,对每一个团体都做到事前备案和事后跟踪,建立健全团体等级评定制度,对团体的发展情况和活动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对水平落后的团体,要进行及时辅导,对潜力巨大或水平较高的团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分层次对业余文化团体进行激励或奖励,提高其进行群众文化创作、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不断挖掘业余文化团体中有一定文艺水平的骨干人才,以及非遗传承人等特殊人才,要重点关注和培养,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团体整体的发展。
2.3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群众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拓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群众文化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大大提升了群众文化服务的效能。群文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群众进行线上服务,提供咨询和辅导。同时,群众也可以在各种场合和时间内,通过浏览网页或网络社区、论坛等形式,随时查阅有关群众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各类信息。互联网技术也使群众文化服务从传统的文化馆占据主动地位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多向交流的模式。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通信软件或其他类型的线上平台,群文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和群众进行交流,传达群众文化的相关信息,而群众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群文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互联网技术也促进了群众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线上直播互动,群众可以远程观看文艺会演、群众文化辅导等活动内容,并获得相关的网络服务;通过数字文化云等先进手段,可以轻易地使群众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通过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呈现文化活动的场景架构,使群众在线上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结束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创新,对群众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满足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群众观。
参考文献
[1]刘艳枫.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核农学报,2022,36(11):2324.
[2]李颖.新时代基层文化馆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J].参花(上),2022(09):116-118.
[3]师文娟.文化馆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2(07):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