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中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首要目的,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育中,传统的体育观念已经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年来,人们把强身健体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却忽视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常常把体质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体育课程的设计也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心。针对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从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角度,探讨了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体育教育在高中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1)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情绪。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来进行体能训练,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对运动的调查,发现经常运动和高强度运动的人,其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好。
(2)增强精神联系。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团体合作训练,比如足球,篮球,排球,双人羽毛球等。通过参与两个或多个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配合和信任,增强团队合作。在做这些运动的时候,学生们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和自己的队员们并肩作战,这样可以让那些原本觉得孤独的学员们,有了一个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机会。通过加强与同学的沟通,逐步释放自己的情感,及时地摆脱消极的心理,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3)树立正面的思想。高中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心理上的压力是很大的。然而,在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个不小心,就会一蹶不振。所以,只有加强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的斗志,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体育教育学生要保持一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正面态度,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对待人生和学业上的挫折。
(4)扩高中生的思考范围。高中生的情绪很容易低落,这是由于他们的思想长期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运动能让学生开阔思想,开阔思想视野,舒缓紧张的情绪。学生们逐步地放开自己的固有观念,扩大自己的思考范围,甚至会得到惊喜,发现新的思路。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与心理健康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学
在步入高中以后,他们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缺乏应试压力,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有的人将体育课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对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对体育课产生了抵触情绪。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情绪教育,让他们了解参加体育、健康课堂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老师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观看运动名人、奥运会冠军、中国排球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运动的魅力。同时,将体育与健康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高中体育和卫生教学中,有一些与排球有关的内容。运动不但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还能提高团队精神。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同学们参加一些技能训练。通过竞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增强了团队精神,改善了课堂教学。
(二)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理论上来说,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参与运动、掌握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但实际上,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技能掌握,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要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比如,老师可以在指定的时限内,引导学生进行带球训练,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带球的次数,在训练和考核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心态,根据运动员的运球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带球的时候,学生们可能会紧张,会不安,会不会因为带球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变得轻松,当然,放松的时候也会有问题,比如运球的时候会出错。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克服焦虑、骄傲等不良情绪,树立自信、谦虚的教学目标,引导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
(三)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对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强化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有较高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设定运动课程时,可以适当地增加其难度,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高的孩子,则要鼓励他们,给他们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对体育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沟通方式、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都会对学生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在训练学生的团体合作方面,可以采用团体活动、个体独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团队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五)加强高中生的体育精神素质培养
要使学生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向自己发起挑战,从而使自己的意志素质得到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通过跳远运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也可以通过耐力跑来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知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和客体,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转换,把教室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自卑。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体质和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体育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和肯定,以使他们不会在认识上产生错误。
结语:因此,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这就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三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高中体育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J].同行,2016(06):13-14
[2]刘艳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