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心理和生理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极大的变化。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向学生传输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在课堂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运动情感的稳定,帮助学生建立体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时都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既能强身健体,同时也能磨练小学生的意志,并且锻炼习惯还能帮助学生调整生活作息,让其始终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对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国家要想一步步走向强大,既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年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身体强健的知识青年的支持。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都普遍较弱,体弱和肥胖的情况相对比较多,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体育锻炼导致的,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寄宿制视角下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有效策略
2.1转变学生观念
在素质化教育中,体育教学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不仅是娱乐的作用,还要重视其在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开展体育学科课程,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坚定学生的信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同时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让运动成为习惯;另外在教学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并以健康的方式生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重点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只有以兴趣作为锻炼和学习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的各项活动中来。学生是一切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外在的结果需要内在的因素决定,只有让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锻炼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进行主动的锻炼,才能实现培养锻炼习惯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与学生做好密切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学习观念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从而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
2.2培养运动兴趣
体育教学从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以期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获得提高,从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运动兴趣等,对学生来说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提升其运动兴趣,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在兴趣的引导下,做任何事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应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中,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授学生一些动作简单、节奏强的舞蹈,让学生面对面学习动作,这样的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快速融入体育课堂中。因为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在运动中收获到快乐。在跳舞热身后,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中,实现舞蹈热身环节的效果。在课前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热身,既能避免出现运动损伤,还能让体育课堂更有活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逐步的引导练习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3激发课堂参与意识
学习体育知识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参与,只有亲自参与运动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需要教师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在运动中体会快乐,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有效激发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闹,同时也极其喜欢集体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在实际活动中加以合理指导,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
2.4组织多元化体育活动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运用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存在些许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体育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化地制订体育教学计划,让其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首先组织体能测试,详细了解并记录学生的体能状况。另外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自发组成兴趣小组,运用喜欢的锻炼方式完成体育任务。其次教师在分组前,要仔细调查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性格,让组内的成员能够优势互补,实现活跃身心、强健体魄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也能让体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要始终以育体育艺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也要做到全面化和系统化,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特长,勇于张扬自我个性,让自身获得最佳的发展。
2.5结合日常生活
并非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都具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盲目进行体育锻炼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仅不能完成期望的目标,还会造成身体损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体能情况、认知经验等,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合理化地选择体育锻炼方式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逐渐加强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通过体育教学,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其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激发体育锻炼热情。体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分别了解自己最好的运动状态,并学习基本的准备活动以及损伤处理常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让学生逐渐适应锻炼节奏,从而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科学合理化地设计课程,让课堂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内容能让学生感到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并逐渐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需要以实际学情为基础,定期安排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小学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牛小双,张伟.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价值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9(12).
[2] 刘梦妍,马智群.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
[3]黎宏.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素质[J].幸福生活指南,2019(13).
[4]彭加萍,李清兵.浅议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新丝路,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