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锻炼的次数越来越少,体质也越来越差。为使中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中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第一,体育锻炼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锻炼目标和动力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学体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锻炼方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但实际情况中,中学体育教育更多地注重教学通用性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传授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上,其作用显得比较薄弱。
第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密度偏小,而随着身体素质的下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且目标也很明确,但是参与的时间和参与的程度并不成比例,且锻炼的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从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二是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强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能力与学识,更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付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求在当今的时代立足。而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需要长期的坚持,这就要求一个人对体育锻炼充满热情和兴趣。体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教育观念,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传统的教学当中。把情感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课余活动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总体而言,这种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上。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课堂的参与度,让他们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首先,老师要正视自己的体育课,要做到认真负责,要把自己的课堂上好,不要让别的学科占据体育锻炼的时间,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容器,不让他们失望。此外,在设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掌握理论知识与体育锻炼时间的合理分配,以提升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尽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很低,但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老师也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以简洁的语言和规范的动作指导,加强有关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教学。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透过有序的教学,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让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锻炼时间应该保持在三十五分钟左右,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使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设置科学且灵动的教学环节
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人员,又是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既要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使教师地位下降或丧失。要正确认识两者的联系,明确自身的位置,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老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一定要科学和合理,体育锻炼的强度要从小而大,让学生的身体机能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以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健康成长。每一节体育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掌握了基础操作要点后,老师就会停止统一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这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老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建议。此外,在完成了设定的教学任务后,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其他的锻炼活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进而提升他们的锻炼兴趣。
(四)采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既要改变教学角色、目标和内容,还要改变教学评价。以往的评价方法多采取“一刀切”的评价,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基础,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所能达到的体育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体育老师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体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在于让他们真正地热爱体育运动。为此,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测试,如跑步、立定跳远、羽毛球、足球等等,并按照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分。此外,老师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课的积极性、出勤率等,将其列入期末考核的范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如果学习成绩优异,锻炼态度积极,但因客观因素(例如体质等)的制约,即使未能取得预期的成绩,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得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营造有利“学校、家庭、个人”的体育锻炼环境
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的任务,单纯地依赖于体育课的教学量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老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尽可能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锻炼,并明确规定其他学科不得占用体育课。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并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交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既不会占用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与子女一同进行体育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运动环境。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体质和兴趣,与他们共同制订体育锻炼方案,以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并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良好的体质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老师们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去寻找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常增.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兴趣的培养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151-152
[2]陈剑飞.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策略探析[J].运动精品,2019,38(7):10-11.
[3]李立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104+106.
[4]沙鑫.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9)
[5]蒋宝忠.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8)
[6]袁军.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考体育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