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分地区政府在充分了解当前建筑评价标准后,将其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该标准明确表示,部分新建绿色公共建筑至少要达到一星级建筑设计标识。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利用LEED认证体系,为我国建筑可持续进步提供帮助。
一、LEED认证设计概述
LEED指的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创建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是目前世界各国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较为完善、实用性强的泛用型评估标准,具有较强商业化特性。而LEED认证作为较为权威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可以极大提高建筑商知名度,增加建筑声誉,降低建筑运营以及后续维护成本,在绿色低碳背景下有重要意义。
LEED自实验性计划推行以来,在现代社会进步过程中将新兴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在充分了解当前建筑市场形势后,针对性的推出了较为专业的LEED v4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其发展过程中,LEED标准从新建标准提升至相互关联的综合标准体系,其包含建筑设计、运营以及维护的各个方面。目前,超过162个国家和地区认可该认证标准。LEED V4标准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降低建筑项目对建筑基础的要求,鼓励开发商选择建筑密度较高的建筑区域。并且利用合理的建筑选址降低该建筑对生态系统等的影响。将节约以及保护水资源作为关注重点,鼓励建筑开发商开展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减少对大气层的影响,降低各项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光照以及视野景色作为评估对象。
二、LEED认证流程分析
(一)认证标准
对于参评建筑而言,要先在可持续发展建筑评估领域内获得足够的积分,并利用LEED评估体系,开展综合性的评估,分析该建筑对于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对建筑各个层面所应用的指标进行打分,得出较为科学的综合得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白金、金、银以及认证级,该评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
在得分评定过程中,建筑总分值为110分,80分以上为白金级;60-79分为金级;50-59分为银级;40-49分为认证级。其评分条件以及要求如表1所示[1]。
表 1 LEED绿色建筑认证评分表
项目能依据所获得的评估分数,明确建筑认证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整体性能。例如,北京的国贸大厦三期主楼就通过了金级认证。
(二)认证流程
(1)在GBCI网站上完成注册并填写建筑项目登记表,缴纳注册费用,将项目数据列入LEED数据库。
(2)准备申请文件,以项目实际情况为依据,收集相关信息,依据认证标准准备各类资料。
(3)完善申请文件,并在认证系统项目截止日期前完成上传,缴纳认证费用,开展项目审查流程。
(4)通过文件审查以及技术审查,提交GNCI,取得认证结果。
(5)取得认证证书,获得LEED牌匾。
(三)评估内容与方法
该评估体系主要针对于各类商业以及公共建筑的施工。其中,办公建筑是该评估体系的应用重点,其提倡的环保原则也是从建筑生命周期等多维度进行考量,一般情况下,主要由建筑选址、资源利用效率、大气环保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等组成。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增加了设计创新等项目,鼓励开发商使用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其评估基础包括建筑沉降控制、建筑调试、最低能耗、可回收材料收集和使用、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等。由于该体系是以建筑性能为评定重点,并在量化得分的基础上,分析建筑各部分的性能表现,最终使用整体分数完成项目分类,以证书的形式完成评定工作。
(四)评估分类
该评估体系分为新建建筑、商业内部、社区、学校以及住宅等。其中,学校建筑体系评分是为该类项目单独设计,在充分考量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校建筑设计的独特性,其评估内容包括教室规划、室内环境测评以及防霉等方面的内容,该体系采用量化阶段,为绿色学校建设提供全面的辅助标准。住宅评估体系是针对居民住宅进行评估,实现绿色住房的设计与施工,其评估对象为大规模建设住宅以及定制设计房屋等。与其他评估体系相比,该体系使用了独立的绿色评估系统,在对住宅初步分级后,会从施工阶段开始,开展严格地监督检查,并通过完善的测试判断该住宅是否符合相应评定标准。既有建筑维护体系适用于现有建筑,将建筑运营以及建筑维护作为评估重点,包括建筑保养维护、回收计划、外部维护等。其可以在既有建筑认证的基础上,为其他认证过的建筑实施再认证。社区评估体系是指将城市化以及绿色建筑等概念实行深度融合,能在社区规划评估中得到良好应用,该体系可以提供第三方的独立评估,判断该项目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进步要求[2]。
三、LEED认证案例分析
LEED是目前广泛认可的建筑认证体系之一,该体系将节能以及降低环境影响作为认证要点,为用户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本文以某建筑的LEED认证为例,开展相关认证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位于市中心,是一座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其建筑面积为七万平方米,有30层,该建筑业主决定申请LEED认证,并在项目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认证分析
首先,在LEED认证过程中,该项目在能源以及水资源损耗方面获得了较高积分,使用了高效的太阳能照明系统,显著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约了能源开支。与此同时,该建筑使用节能以及节水的水龙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除此之外,该项目在室内环境管理方面,具有严格要求,加强了室内空气质量以及噪声的管理力度,增强用户的居住舒适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室内有害物质含量,为员工健康提供了保障。
其次,该项目在建筑废料处理以及循环材料使用中,具有较高水平。相比于其他项目,该项目建筑废料减少了32%,并在其中回收使用了266吨材料,充分体现了材料循环使用的优势。
再次,该建筑使用了一体化设计的建筑策略,在项目前期便全面分析了建筑的各个方面,例如建筑设计、设备选用、室内供暖以及制冷等,使其能向绿色高效的方向进步。与此同时,该建筑工程由于涉及了多个环节,在建筑管理方面,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管理,保证该项目能依据LEED标准建成,其利用精细管理的方式,为绿色建筑实施提供保障[3]。
最后,该项目充分发挥了绿色建筑标准下可持续进步的优势,展示了绿色建筑在可持续进步中的积极影响。因此,需在今后建筑施工中,严格遵循科学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绿色建筑而言,LEED认证考察了建筑的多个方面,在建筑用水效率、节能减排、室内环境等多维度开展评估,从根本上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进步,该认证体系的使用也使建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LEED认证在现代建筑中的价值
LEED是当前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项目之一,其有效发挥的循环经济建筑技术的优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建筑开发商以及业主的市场竞争力。LEED认证也随着可持续需求的增加而变得重要,为可持续建筑开辟了全新道路,为建筑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部分民众在LEED认证过后的建筑中生活。其在建筑中的关键原因包括:
(一)环境效益
建筑在国家能源、水以及电力使用中,占据较大比例。LEED认证过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可持续进步理念,在节水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LEED认证鼓励建筑开发商使用替代水源,开展雨水管理,降低建筑用水量。并且,对于建筑物而言,废物处理以及水处理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产生来源。LEED认证通过零排放项目奖励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在此基础上奖励正能量回报项目,其认证的环境优势便是降低能源消耗。建筑行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LEED鼓励垃圾处理的废物转移,奖励建筑废物管理行为。当项目使用可持续或循环材料时,会在LEED评定中获得更多积分。
(二)经济效益
LEED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成本支出,例如,可以使用LED灯具降低建筑能源成本。LEED认证将节能以及项目成本降低作为评定重点。并且,LEED项目在建筑维护中具有突出优势,与传统商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运营成本较低,在水以及电力等资源的支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4]。
在此基础上,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项目具有税收上的优惠,部分地方政府推行了激励措施,例如税收减免、费用减免等。部分建筑还可以享受甲级建筑许可。各级地方政府在进行能源审计的过程中使用LEED认证建筑可以免于能源审核,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项目资金,增加建筑财产价值。并且该建筑物由于自身独特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租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铺租金,提高建筑收入,显著降低建筑空置率。除此之外,LEED建筑认证为其提供了良好竞争优势。近年来,国民在环保意识方面具有较大提高,部分客户更愿意为LEED建筑支付额外费用。
(三)健康效益
在当前阶段,健康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利用LEED认证体系打造的建筑能使其更好地生活与工作。由于居民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因此建筑物内的污染物浓度可能达到室外的2-5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LEED认证可以利用自身标准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获得该标准认证后的住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清洁的空气。与此同时,其将建筑光照作为评定标准之一,能显著降低材料中的刺激性化学材料使用量。LEED认证体系中表明,在办公场所内,健康的室内环境可以增加员工敬业程度,从而增强建筑企业的就业率以及留存率,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背景下,绿色建筑可以在为民众提供良好居住空间的基础上,降低周围环境污染,节约各项资源。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依据LEED评估要求,打造健康数值,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满足当前民众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对既有绿色建筑的影响分析——以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为例[J].绿色建筑,2022,15(04):10-12+46.
[2]徐青.浅析LEED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节水方面的应用[J].绿色建筑,2022.15(03):12-15.
[3]张永恒.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节能运行分析研究——以青岛某居住建筑为例[J].绿色建筑,2022,15(03):55-57+61.
[4]曾宇.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推动京津冀绿色建筑协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解读[J].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0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