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结构的优势
1.1构件性能优、使用便捷
钢结构构件在建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良的性能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首先,钢结构构件的性能优良,弹性性能最佳,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其他材料相比,钢结构构件的融合度高,能够与混凝土、玻璃、石材等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形成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其次,钢结构构件的安装和使用便捷,适合各种施工环境。由于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内加工,且能够进行预制,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此外,钢结构构件的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的运营成本。钢结构构件的工厂化加工与施工还符合文明绿色施工要求。在建筑施工中,传统的现场加工和拼装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噪音、粉尘和废弃物,对施工环境和周边居民造成影响。而钢结构构件的工厂化加工和预制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和粉尘,降低环境污染和对周边居民的干扰,同时也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1.2施工与装配灵活
钢结构施工作业开展起来相对较为灵活,具体施工作业可以严格依据标准开展,投资小,回报快。钢结构能够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一项主要原因就是钢结构可以采取灵活方式进行装配,不会受空间、形式等各项因素影响,而且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通过工厂定制方式进行加工,自由组装分离,能够通过异地方式完成相应生产工作。同时,在进行钢结构组装时,不会占用太大施工场地,可以灵活布置。
1.3造价成本较低
钢结构在建筑设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钢结构在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的成本更低,这主要是因为钢结构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施工效率也更高。因此,钢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经常被用来代替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2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及优化策略
2.1抗震计算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计算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计算流程的有效控制是取得更好的抗震设计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具体的抗震设计来说,数据计算是进一步支持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合理选择抗震设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是取得更好的抗震计算效果的重要条件。教育提到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落实开展的角度上来讲,可选的抗震设计计算方式主要有底部剪力计算法、分解反应谱法。其中,分解反应谱法主要应用在建筑实体总层高相对更高的情况下。关于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需要以4至6级作为基准级别进行进一步的抗震设计。另外,设计工作的落实开展还需要确保建筑所在区域的场地类型与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选择相匹配。例如,丙类建筑在设计处理时,还需要运用降度处理的方式达到设计效果。具体到数据计算环节。应当结合重力荷载值作为基础参照代表值进行计算。并且将恒定的荷载数值与活荷载数值进行加和。在数据计算中,基础系数的确认按照活荷载组合系数为系数判定基准,通常情况下,这一荷载系数指标需保持在0.5的水平。但屋面区域的活荷载数值不列入计算项目中。
2.2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在对建筑工程中的钢结构中的地震影响系数进行确定时,要全面考虑建筑工程中每一个方面,例如,建筑工程结构自振周期、设计地震分组、阻尼比等多项内容。在确定建筑工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要对最大值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选择各项数据,确保最终计算结果精准无误。选择特征周期数据期间,要依据的地震情况科学分组,对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场地类别进行明确,若建筑工程所在区域抗震防裂度级别较高,在进行计算时,可以依据0.05s特征周期完成相应计算。
2.3合理选择建筑实体的具体地址
具体地址的合理选择对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从地址选择的角度上来讲,为了保证良好的抗震性能的发挥,选址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①选址的过程中,需要到对建筑所采区域的自然环境和黄金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明确具体区域是否处在地震带区域,并且对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条件要做到更加全面地掌握和控制,确保在选择阶段,选取最具有示意性的施工地带地址。②关于选址的问题方面,还需要考虑钢结构性能对于外部环境地的要求。尽可能在环境本身的状态方面提供有效地保障。对环境所在区域的历史建筑状态也要进行精准有效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详细应对方案,对于整个项目建设优化的状态和路径进行明确。将来源于环境维度的影响融入抗震设计要点中进行综合考量,尽可能降低环境因素对于抗震性能设计的影响。除此之外,钢结构建筑实体对于居民生活维度安全的影响也应当放在考量的范围内。
2.4进行荷载设计
对于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来说,这对贯通、对称形式结构不规则形态设计,其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具有更好抵御扭曲变形效果。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期间,为了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要对明确钢结构中的基准线,要加强对影响钢结构稳定性因素的分析,而且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科学应对,提高钢结构设计合理性性,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预期,满足应用需求。同时,在实践中要提高对遇到各种特殊情况的分析,提高设计合理性,例如,通过对不动铰支座进行应用,能够避免建筑工程中的梁在投入应用后,发生位移,确保梁可以在平面内进行转动,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考虑一方面均衡钢结构在投入应用后的局受力情况,而且还能够避免其他各种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设计期间,应当进行绕纵轴扭转阻止构件设置,使梁端界面可以自由翘曲,保证钢结构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位移等不良现象发生,确保最终计算结果精准无误,避免在后续应用时,发生事故。
2.5相关节点设计
柱脚节点设计在建筑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柱脚节点设计的形式可分为外包式、埋入式和外露式。在高层建筑中,应优先使用埋入式柱脚,因为埋入式柱脚可以更好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具体建设需求和受力情况,计算出相关参数。对于建筑高度不高、抗震设防烈度较低的建筑,可以采用外包式柱脚。但是,在设计外包式柱脚时,需要特别注意其受力情况和稳定性。节点主要采用铰接和刚接这两种方式。铰接连接钢柱节点时,需要注意控制好连接端板的厚度,保证梁端和钢柱之间存在一定宽度的缝隙。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钢结构的应力集中并提高抗震性能。
钢接连接梁柱节点时,需要采用全焊接或者栓焊混接的方式。在焊接时,需要注意焊缝的整体厚度和长度,以增加节点的强度和稳定性。对钢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即,在节点处增加材料的厚度和长度,以保证节点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论
综合分析可知,在钢结构建筑设计工作的落实开展过程中,抗震设计的工作开展与数据计算以及模型构建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钢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完善也需要结合具体的钢结构特征和性能进行合理的规划,最终通过优化材料结构、优化选址环境的呢过多方面措施为钢结构抗震设计效果的优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刚,刘笑天,王伟,等.工业建筑新型全螺栓装配式设备支架的设计与减震措施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20,22(6):21-28.
[2]李立树,陈光远,包联进.某超高层钢结构公寓建筑消能减震方案优化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18):115-121.
[3]李元齐,潘斯勇,李丽,等.Q500GJ高强度钢材焊接H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7(1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