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挫折、被人排挤,从而导致了他们的自卑感和自信心不足。体育是一门相对开放、趣味盎然、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科。文章从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通过赏识、竞赛、互助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特殊学生的自信心的策略。
一、体育教学对特殊学生自信的培养原则
(一)肯定和鼓励原则
奥斯古德与塔南鲍姆对认知态度的连贯性理论提出,教师的赞扬或鼓励有助于学生克服缺点,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增强学生的自信。特殊学生对他人的认同、心理上的满意程度要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口头表扬。比如,“好”“不错”、“有进步”、“太棒了”等等。
(二)成功体验原则
由于特殊学生的体育素质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难以实现统一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评价班上的同学,按照他们的适应性,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授相同的课程内容时,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就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个体差异,对基本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每个群体的目标在基本目标上有所提升或减少,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每个小组的目标都要遵循“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运动目标,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成功。
(三)实践锻炼原则
要加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实际的锻炼。因为特殊学生本身有缺陷,身体不够灵活,学习动作缓慢,完成动作质量不高,时间长了甚至会失去尝试的勇气。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冷漠地对待,要多加关注和支持。只要学生愿意参加,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教师予以表扬鼓励,他们就会表现出一丝斗志,让他们在实践中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1]。
二、体育教学中特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一)赏识教育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充分发挥班级功能进行关怀教育可以提高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感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特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察,给予相应的奖励,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怀[2]。
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活动,并从中感受到胜利的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殊学生对运动的快乐和信心将会下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难度提升的运动训练。在制定有难度的运动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发展状况,所以要更加全面地了解特殊学生。在这种有难度的运动中,他们会不断地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二)增强其积极探索的可能性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正确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然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指导,还要有积极的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由的思考,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运动和训练方式产生更多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更加的自信。
由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表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特殊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游戏都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自信心下降。在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中,一般的学生都会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活动,而特殊学校的学生则不是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为特殊学生设立一些比赛项目,让特殊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行动能力。同时,为了让特殊学生在比赛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改变,让他们更加的兴奋,更加的刺激,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的自信[3]。
(三)降低困难
这就是针对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举例来说,在投掷比赛中,每个人都要鼓励自己将投掷的东西扔出去;在学习篮球的时候,可以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缩短投篮距离;在耐力跑步训练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距离。另外,有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比如立定跳远,不能太注重标准的动作,能跳出来就可以了。特殊学生的运动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只要能让他们在运动中取得成功,并且热爱运动,就可以了。
(四)互助式教育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相互帮助的训练。这样的举动,在一般的学生中很常见,但是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想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4]。作为教师,可以开展互助式教育,实施一对一的帮扶计划,特别是在协作过程中,实施实时的帮助,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特别是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五)开展游戏竞赛,培养心理素质
在特殊学校的体育学科中,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特殊学校的学生因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着孤僻、自卑、自私等不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游戏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逐渐学会团结协作,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和信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锻炼,逐渐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例如,教师们可以用“群拍”皮球的游戏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些同学在击打皮球时,会因为自己的动作太慢而导致整个团队的速度受到影响,也有些同学在比赛中会发觉自己的胆量不够,导致团体活动缺少积极的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再如,教师还可以鼓励同学们作为观众,为参加竞赛的同学加油鼓掌,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斗志。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参赛队伍一起喊出口号,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形象。通过比赛,使学生形成了集体精神和坚韧的斗志,并通过比赛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发展[5]。
结语:
总之,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在充满时代特色的学生成长与教育过程中,自信的提升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支柱,提高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良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在特殊学生中开展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对特教教师来说,实施“公平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苏云. 如何在特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 今天, 2020.
[2] 李丽娇. 如何在特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 考试周刊, 2015(46):1.
[3] 齐莹峰.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J]. 中外交流, 2017, 000(012):240.
[4] 许丽清. 教育教学观之我见——有爱无碍体育先行[J]. 天津教育, 2021, 000(007):177-178.
[5] 李志胜.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 2021(2013-6):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