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基本社会群体,多数为有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它是儿童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的三分之二。它还是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在家庭里,儿童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影响其整个一生,而学龄前期又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在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结构及其类型、家庭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态度、家庭职业、父母的期盼等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深远影响,是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一个领域。
2 家庭因素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2.1 家庭结构及其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家庭中,儿童与哪些成员交往,谁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以及家庭生活的方式、气氛等都与家庭结构与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家庭结构及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本文所讨论的是以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划分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特殊家庭,其中特殊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研究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两代人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等九个方面均好于三代人家庭幼儿。
核心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是现代最典型的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中的孩子充分享受父爱和母爱,使儿童产生了良好的依恋关系,而这对儿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在核心家庭中,儿童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忽视其他社会成员的需要、情绪、情感,这将阻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其社会化的发展。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父母和已婚子女,其家庭成员主要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儿童。在主干家庭中,儿童有更多机会与老人接触,老人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多,对教育教导儿童有很大帮助,同时培养儿童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祖父母过度的疼爱孙辈,尤其在教育中当儿童犯错误时父母的严格管教往往会引起父母的不满,祖父母出于疼惜孩子便会袒护儿童使其免于责罚。这样易使儿童犯错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影响儿童的个体社会化成长。
在特殊家庭中尤其要指出——离异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离异家庭子女均在不同程度上比完整家庭子女差。离异家庭子女的具体表现有:爱哭、情绪低落、易烦躁、易发怒、不爱交际、孤等。
2.2 家庭氛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在家庭气氛中的言语表达、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这种氛围环境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沟通、行为互动所构成的。家庭氛围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和性格的养成,也影响着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性格心理。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需,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智力开发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家庭里,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儿童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反之容易形成许多不良的个性。
关于家庭氛围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Rutter的报告表明,家庭生活不融洽、破裂家庭与儿童精神(心理)疾患有着直接的关系。Richman等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教育不一致、父母经常争执对立、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心理学家海尔特(Heider)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儿童更有消极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悲观、多疑、孤僻等情绪。
国内学者发现不良的家庭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员之间的友爱行为,有益于儿童的积极模仿、形成良好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儿童获得了爱,而爱,尤其是母爱,是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2.3 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所有的父母,对于他们的孩子应当怎样——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道德和行为准则——都有一个基本的观念。父母试用许多可使儿童向这个目标前进的策略,他们强化儿童,惩罚儿童,自己进行角色示范,同儿童解释他们的信仰与期待,试图选择支持他们的价值目标以及邻居、同辈群体和学校。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等人进行的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与日本学者的结论非常吻合。他们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儿童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的家庭中的儿童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点。
2.4 父母的职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们在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尤其是特定职业的过程中,由于长期训练和特殊要求,形成了某些职业个性,如飞行员的冷静沉着、胆大机智;医务人员的爱清洁,有条理;会计人员的认真、细致;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活泼、开朗大方等等。因此,在家庭中,成人因职业活动而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往往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以及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地个性发展。
3 小结
儿童社会化是由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儿童期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期点。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和生存的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对儿童的性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成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结构及其类型、家庭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态度、家庭职业、父母的期盼等都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父母在家庭中应注重家庭因素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维护家庭的完整与和谐,重视家庭成员的角色行为;培养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顺应儿童的天赋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42-43.
[2]吴凤岗:《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发展》.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2003年版
[3]王善安、王能文.论良好家庭氛围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7(01):53-54.
[4]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5).
作者简介:
徐加敏(1997.07—),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