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体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的体质得到稳步增强,进而保障其学习质量。为此,在注重体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加大体育设备的购入力度,科学设计体育教学,定期组织体育活动,进而保障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质量,让高中体育课回归“体质健康”的应有价值。
一、开始部分与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体能训练中最基本的一项素质,拉伸练习是我们在实践中用来发展柔韧性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最常见的为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那么,在一节体育课中,当我们采用灵敏素质练习进行肌肉活性及心肺功能激活后,可采用动态拉伸取代热身操来发展我们柔韧素质,为接下来高强度运动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做好肌肉和关节方面的准备。有研究指出,在运动技能尤其是爆发性运动项目训练之前进行动态拉伸可提高肌肉活性和爆发力,增强肌肉的运动表现,而在训练之前采用静态拉伸则会降低肌肉活性而削弱肌肉的运动表现。因此,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采用动态拉伸的方式进行肌肉拉伸和关节活动,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
二、开始部分与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身体或身体的局部有控制的快速反应、启动、停止、改变运动方向的能力,以及控制机体平衡协调的能力。虽然进行灵敏素质训练时骨骼肌肉系统的负荷强度不大,但是其对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要求较高,因而短时间的灵敏素质训练就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因此我们进行灵敏素质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慢跑),核心目的是对心肺状态和肌纤维运动单位进行初步的激活,特点是强度小,时间短,符合灵敏素质练习的生理机制要求。因而在此环节我们可采用灵敏素质练习取代传统的慢跑热身,比如我们可借助绳梯、灵敏环等进行变相、急停急起的灵敏练习,也可以设计一些发展学生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等的练习,这些练习对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较高的练习。
三、基本部分与专项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
力量、速度和耐力是高中生体能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我们的高中生正处于这三项体能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将力量、速度、耐力这三项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对接显得非常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能素质整体水平的发展。一节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包括运动技能学习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在素质拓展环节,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运动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速度、耐力训练,同时,在安排训练内容时要尽可能地体现专项性和高效性,下面我们以急行跳远教学为例来说明素质拓展环节的专项力量、专项速度、专项耐力如何安排和设计。第一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运动技能——急行跳远的专项特点进行专项体能的需求分析,首先力量素质:踏板起跳时的下肢快速力量(爆发力)、腾空和落地收腹时的核心控制力量;然后速度素质:助跑时短时间内直线加速的绝对位移速度;最后耐力素质:该项目对耐力素质需求并不大。第二步,根据急行跳远的专项体能需求设计训练方法和手段,首先,可以安排高翻、抓举、挺举、跳深、腹桥等下肢爆发力和核心力量训练,也可以安排50米短冲等绝对位移速度训练。诸如此类,根据所学运动技能的专项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专项体能训练,打牢运动技能学习的体能根基,使得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这两个平行子要素对接、融合并相互促进,从而建立起一种体能与技能互为促进、高效协调发展的整体构架。
四、加大硬件上的投入
教育者应当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等放在课程的首要位置。让学生能够在增强体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最终获得一技之长。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要想有效保障实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体质,除了应当在课程上进行良好的准备,还应当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使教学中的硬件设备得以增加。硬件设施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拥有良好的硬件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高中生展开更为优质的教学。因此,高中学校要想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应当适当地加强在体育硬件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例如,高中校园应当建设高水准的塑胶跑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可以建设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足球场地,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高质量的足球运动;可以建设更多的篮球场地、室内运动馆等。通过这些硬件设备的支持,可以让体育教师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开展更充分的体育教学,让高中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内容,结合体能要素训练时的生理机制,以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出一种新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体能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双管齐下、比翼齐飞,弥补了传统高中体育教学重技能、轻体能的短板,在提高各项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实现柔韧、灵敏、力量、速度、耐力的科学的、全面的发展,完成新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建光,黄艳艳. 新时代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20,41(02):128-131.
[2]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2018,38(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