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资本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现代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理论向全球扩散过程中,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其运行和结果存在巨大差别。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信任水平,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会对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不同影响。关于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也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近年来,福山对社会信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世界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的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理论强调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稳定的社会规范、有效的社会信任、健全的社会制度、有效的社会道德等,促进社会合作,加强社会团结,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使之成为促进个人幸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指通过人际关系和交往互动而摄取、维持、动员、使用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经济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知识、信息、人情、声望,以及社会地位等。第二类是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指通过良好的社会互动,形成了协调的社会关系、规范的社会制度,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具有较高的社会信任,群体成员具有高度的社会参与和良好的群体生活质量。
社会资本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社会资本往往蕴含在民族文化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比较,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提供的社会资本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提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社会合作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传承和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本,可以实现现代化进程和本民族传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助益于社会现代化。日本、新加坡都是文化传统与社会现代化成功结合的典范。
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社会资本转型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社会价值观被抛弃,传统社会结构被解散,传统的社会资本被消耗殆尽,新的社会价值观、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资本却没有能够有效建立,新旧社会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冲突和矛盾,甚至出现了社会资本空档。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革命。
对于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延续与断裂,中国既有有益经验,也有深刻教训。五四时期,人们认为: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被放入历史博物馆,或者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这种看法导致反传统主义盛行,打倒孔家店,建设新世界,成为当时时髦的社会思潮。事实证明,反传统主义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却没有成功地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面临着“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方面加快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选择了适合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形成了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方式,新的社会资本不断建立、积累和完善。与此同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开始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社会资本也逐渐被发现,并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近些年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深层次原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包括:源远流长的文化认同、深厚的民族和国家认同、稳定的家庭结构、广泛的社会信任、灵活多样的血缘业缘地缘等小型社会共同体、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等,这些社会资本对于培育理想人格、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保证社会良好运转、构建稳定的政治秩序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语言、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其核心是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牢固的精神纽带。汉字书写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统一的书写方式和所表达的意义使得汉语可以在广泛的地域内流通使用,保证了汉字所承载的知识系统和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儒学。自孔子以后,儒学不断发扬光大,代代传承。儒学的君子人格,儒学的规范和礼仪,重视家庭,重视教育,大同社会的理想等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生息繁衍的价值信仰和知识系统,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广袤的国土,宜人的气候,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这些有利条件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政治社会制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社会治理制度,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对民族国家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公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裂,有动荡。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平、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成为中国重要的社会资本。
稳定的家庭结构也是中国社会典型的社会资本。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包括血统观念、姓氏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孝顺观念等。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观念传承几千年,家族成为中国最稳定的微观社会结构。在传统中国,农村自然村落基本上都是由大家族构成的,而城市往往是村落的放大版,家、国、天下是中国内在的政治社会逻辑,这也是中国“仁”的观念和“以人文本”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家庭关系引申出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中国重要的社会资本,使家庭和家族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经济资源的生产与分配、情感沟通与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家庭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广泛的社会信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家国天下的社会治理逻辑,使中国很容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信任。信任,指对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持有稳定的预期。从社会互动层面看,社会信任指对行为相对人的行为有预期,并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的过程,信任使得社会互动能够持续进行。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信任是双方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相互信赖,不做出损害对方的行为。信任包括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指建立在血缘、亲缘与地缘等特殊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并以道德、意识形态等非制度安排为保证的信任关系,例如对家人、亲戚以及邻里的信任即属于特殊信任。普遍信任是指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以法律制度和普遍的道德规则为保障的信任关系,例如对国家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任等。中国的家族制度是特殊信任生长的重要土壤,中国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是普遍信任存在的重要根基。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个人信誉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最为珍视的价值观念,使社会信任成为中国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资本。
血缘、地缘、业缘等小型社会共同体。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在正式制度的夹缝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血缘、地缘、业缘共同体,如家族、同乡、商会等。这些小型社会共同体是大型正式社会制度的有益补充。在传统中国,在庞大、稳定的官僚制度下,存在一个多元化、灵活、运转有效的公民社会,通过家族、同乡、商会、业会等民间组织体现出来,在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协调、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社会共同体在两种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小型社会共同体是正式社会制度形成的微观基础,通过小型社会共同体,个人被整合进社会关系中,并逐步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层级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由下而上的社会组织过程,正是民主的社会运作过程。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表达的对美国社会个体主义盛行,社会趋于碎片化的担忧,希望社会能够组织起来,使社会组织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本。二是小型社会共同体是对大型社会制度负面效应的反动与消解。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私人社会关系逐渐向现代公民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关系转变,传统的等级身份制度趋于解体,向平等、自由的新型社会关系,公开、透明的社会组织,普遍主义的社会原则,现代化的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转变。但是,由此也可能形成韦伯所说的现代化的铁笼(Iron cage),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集权的政治社会制度,庞大的官僚机构,限制了社会的自由、可能发展空间,窒息的社会的生机与活力,而小型社会共同体可以弥补大型社会制度的这些缺陷,在协调社会关系、分配经济资源、调节社会心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君子人格是中国独特的社会资本。君子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是儒家身份认同的理想类型,对中国的国民特性和国民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谦谦君子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卑鄙小人则为人不耻。君子注重内在修养,重视家庭,热爱国家,勤奋好学,生活节俭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内在品性,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资本。当然,君子人格长期与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制度相伴随,也具有精英意识、等级观念、教条思维等内在缺陷,造成了文弱迂腐的传统文人形象。总体而言,君子人格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存在高度相关性,对于塑造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塑造当代中国的国家特性和国民人格,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中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顺应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认同、深厚的民族和国家认同、稳定的家庭结构、广泛的社会信任、形式多样的小型社会共同体、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提供了特殊动力,使之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社会资本依存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其价值需要重新评价。一部分社会资本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儒学的文明、和谐、进步的理念。一部分社会资本在流失,例如: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村落等传统社会组织及其提供的社会资本在遭受侵蚀。一部分社会资本则被现代社会制度提供的社会资本取代。例如:传统社会资本 “私人关系”、“内幕交易”等非制度化运作可能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导致腐败与寻租行为,导致社会出现“内卷”化的恶性循环状态,从而被民主政治、市场机制、法治体系等更具透明性、合理性的社会资本所取代。适应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势,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孕育的社会资本进行改造和重构。
在文化认同方面,要建立面向全球化、博大、包容、开放的文化认同。儒学的文化抱负非常宏大。《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由此,形成了儒家博大、包容、开放的文化胸怀: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焉。当代中国,要弘扬儒学的文化理念,在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未来文化发展重要目标,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性资源。
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要塑造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认同。弘扬儒学“天下大同”的理念,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现代民族国家依然是观察世界的重要立足点,社会大多数问题需要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思考和讨论,进而加以解决。同时,适应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适应以多元化现代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积极推进全球协作。当前,全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平、消除贫困、妇女权益保护、发展经济、防疫等一系列共同问题,需要通过全球合作、共同行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共建共享、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在家庭、家族等小型社会共同体方面,重新认识小型社会共同体在现代大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以家庭和家族来说明这个问题。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小型社会共同体,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的社会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更大范围的公共制度代替了狭小地域化的血缘关系和拟制血缘关系。如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所观察到的,更大范围的社会正在取代传统的小型社会共同体,家庭和家族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正式的法律制度会逐步替代温情脉脉的家族关系。公共制度、公共法律和公共道德会逐渐取代小型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传统、习俗和惯例。家庭不再是社会的中心,而只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仅仅局限于婚姻、子女抚养、共同财产、养老、情感等一部分领域。另一方面,家庭功能的收缩并不意味着在现代大型社会中,小型社会共同体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或者只具有副作用。家庭领域依然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的部分,在情感交流、社会关系建构、社会保障、社会自然分配等方面和领域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小型社会共同体也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大型社会制度在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但是,正式的社会制度并不能垄断社会的一切领域。相反,过于笼统、僵化的官僚主义体系,在某种意义反而降低了社会的运行效率,减弱了社会活力,形成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现代化的铁笼”困境。因此,在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多种多样的小型社会团体组织来弥补正式官僚体系的不足,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求。现代社会各种各样志愿者组织和小型社会团体的建立,正是发挥了小型共同体的这一特殊功能。在社会观念和社区意识养成方面,小型社会共同体依然是公民意识的发源地和训练场。
构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社会信用体系。传统社会的信任主要是基于家庭关系和拟制的家庭关系,传统社会信誉依据的原则是孝悌、忠信、友善,这些信任往往局限于道德层面,发生在小范围的熟人社会之间,是特殊的社会信任,在社会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制约和惩戒,很多情况下,自助行为依然是人们唯一可以相信的途径。现代社会是大型陌生人社会,无论是在民事、刑事以及政治领域,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治体系,这种基于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政党制度的公共政治制度,基于自由、民主、平等为特征的公共参与的社会信任才是更有效的社会信任体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在现代社会,二者不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二者在不同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中优势和长处,建立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社会信用体系。
重塑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君子人格。现代政治理论往往在原子化的个人主义与铁笼式的专制主义之间游移,前者更加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后者更加强调国家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儒学看来,这二者皆有偏颇。一方面,儒学强调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儒学认为独立的人格同时寓于各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学历来重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是社会资本产生的源泉,也是社会资本的归宿。同时,我们看到,儒学所谓的君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指嵌入家庭、社会、国家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主体。儒学提倡的君子人格,既反对原子化的个人主义,同时也是铁笼式的现代专制国家的敌人。在这一点上,君子人格可以通过现代性转换,与现代公民身份结合起来。一方面,弘扬传统君子人格,使之在塑造独立、自由、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公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精神来规范、塑造君子人格,实现君子人格的现代性转换,使之脱离等级制度、固定的身份观念,从而在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框架下,在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公民身份,建设公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冲突,各国内部的宗教、政治矛盾频发,表明当今世界社会资本依然处于稀缺和匮乏状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是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其深厚的文化认同、稳定的政治认同、灵活有效的小型社会共同体、广泛的社会信任、独立的君子人格等,是当今世界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要思想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