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采取寄宿制管理制度,在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会要求寄宿在学校里,这样一来宿舍便成了学生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宿舍里,在这里进行学习、交友、娱乐等各项活动,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不愉快的情况,以至于宿舍人际关系陷入被动的局势,而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宿舍关系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导致发生恶性事件。
一、社会心理学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规律,换言之也就是研究与社会相关的心理学问题。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所以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必然都会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就与心理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社会心理学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主要是因为其是以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为基础,研究个体心理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旨在研究个体和社会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加重视探讨社会情境和个体内在的心理变化和因素,因此社会心理学拥有相对广泛的研究范围,如群体心理、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等,甚至还涉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社会上的一种特殊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心智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对自身情绪化管理和行为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极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不好的、负面的心理现象,如过于情绪化、理想化等等,进而影响他们在宿舍人际交往中的方式和成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的认知就是对于自我的一个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心和尊重,反之错误的认知就会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这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会以自己的感受为主,完全不会考虑到周边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当舍友在学习或者是休息的时候,其他舍友在寝室内大声打电话、打游戏和看电视不戴耳机、不注重宿舍内公共卫生等。这些都属于以自我为中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有这类行为的学生也会更加不讨喜[1],甚至或造成其他舍友的不待见和排挤。
(二)对他人认知存在偏差
对他人的认识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会凭借眼缘或者是从他人的口中去认识另一个人,以至于他们对比别人缺少正确的认识,比如,第一印象认为这个同学可以相处,那么,他们之间的亲近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进而很少在意这个同学身上的缺点;相反,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友好的,那么对方的缺点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进而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的感觉。此外通过自己身边的人口中认识一个人,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肤浅的,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对方的感受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只是通过他人的描述,进而不愿意与这个人交往,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幼稚的行为。
(三)猜疑妒忌心理过重
正面的猜疑可以理解为是个人谨慎行事的表现,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学生一旦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过度的猜疑就会导致不信任他人,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的同时,还会给对方带来心理负担,进而给别人留下难相处的印象。另外存在妒忌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也有羡慕别人的权利,但如果妒忌过度,那必然会影响自己与其他学生的相处,不利于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例如2021年法国的一名女孩浑身淤青溺毙在塞纳河,最终警方调查结果发现是其高职同学因为嫉妒而动手致死[2]。
(四)自我封闭,交往谨慎敏感
自我封闭是指学生在群体的生活中或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擅长沟通与交流,采用逃避的方式极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很容易给同学留下捉摸不透的印象,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不再与他沟通交流。另外交往谨慎敏感的学生多数在思想上比较敏感,他们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伤害,以至于他们在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会过分在意别人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也因此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增加抑郁、自卑的概率,最终形成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际交往观是决定学生人际交往成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宿舍关系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也是他们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需要家与学校共同承担。一方面学校要针对学生们人际交往观的问题开设与之相应的课程,如开设人际交往的选修课等,借助理论知识的力量,耳濡目染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另一方面就是父母的帮助,原生家庭的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会让孩子养成孤僻、自卑等负面的性格特点,甚至还会让他们出现变态的心理特征,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父母关系等也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人际交往观才是与学生身份相吻合的观念。
(二)建立自我认知感
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感与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感,就是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是与他人良好沟通交流的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唯一的存在,我们不应该和别人做比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学会接纳,切勿一味地拿着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作比较,进而忽略自身的优势,就会导致自卑的心理,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因为有“不如别人,别人会取笑自己”的观点而逃避与他人交往,所以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是构建和谐宿舍的另一重要因素,较高的自我认知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高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任何关系都离不开彼此的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还可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氛围感优越的宿舍关系,就必须要提升他们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的技巧。首先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要坦诚相待,学会欣赏别人,包容别人的不足之处,多理解他人,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其次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多帮助他人,但是帮助、接纳别人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迁就、妥协别人,这样只会给人一种好欺负的印象,进而助长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双方就会发生大的矛盾;最后就是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做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并保守对方的秘密,尽可能的给予他正面、积极的回应,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有效的沟通,才可以让舍友之间的关系处于亲密的状态[3]。
(四)建立适当的边界感
边界感就是要与他人适当的保持距离,但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而是在行事的方式方法上,例如有些同学喜欢不征求别人的意见,擅自用人家的东西,这种行为的就是边界感不强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这类学生就会引起别人的抵触心理,不愿意与他多加接触,所以学生们在与舍友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适当的边界感。在宿舍里,与舍友建立边界感就要求我们要遵循舍友的作息规律,不能在别人休息或学习的时候,一再打扰别人等,这就是建立边界感的行为之一。
(五)克服自立性偏差,学会换位思考
自立性偏差主要是指学生只能从好的方面来看自己,喜欢将功揽在自己的身上,将过推给别人,哪怕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会尽力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将错就错,将事态的发展推向恶化的局面,而这种这样的心理是非常错误的,并且还会导致舍友之间的矛盾,发生不愉快的行为,所以学生们要主动克服自立性的偏差,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此外学生之间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为对方考虑也是拉近舍友彼此间距离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建立良好的宿舍关系,学生们就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但学生人际交往观的树立需要学校、自身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飞飞.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J].教育现代化,2020,7(50):182-184+188.
[2] 侯嵇丰,钱乐琼.构建高职生宿舍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101+103.
[3] 王姗姗,李芳.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科技风,2020(18):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