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位于山西省西临汾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3′5〃-111°41′1〃、北纬35°24′2〃-35°52′9〃。东与曲沃县、西与新绛县、南与闻喜县、北与襄汾县毗邻。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为农业灌溉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棉花等,其中,小麦作为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等受到国家大力推广和有效保护。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麦的栽培越来越简单,省时省力。侯马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市辖5个街道、3个乡镇,总行政面积274平方公里。是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最小的县级市,总人口243900人(2013年)。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谷类作物之首。侯马地区是晋南粮棉主产区之一。小麦生产的气象保障是气象工作的主要公共服务内容。多年来,在农业关键季节,特别是气候异常时期,侯马市气象局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和生产建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冬小麦生产过程缺乏全面把握,使服务工作被动。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小麦生产全过程的各种气候条件和气象保障。
一、小麦生产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
1.1光照
冬小麦与光照条件的历史统计表明,光不是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一般来说,光照可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的需要。但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4月中旬以后),正是小麦生长旺盛的时期,日照时数与小麦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如果此时出现持续的雨天,照料条件不足,不仅会诱发各种病虫害,还会严重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灌浆,导致小麦减产。但是,光照条件过于充足的话,严重时会造成干旱,同样会造成小麦的减产。
1.2降水
通过对降水条件分析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品质有很大影响。降水或灌水有利于幼苗生长发育,生长期,阴湿的天气会阻碍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长时间的降雨会造成小麦根部腐烂,滋生细菌虫害。小麦生长后期,降雨会导致有机质积累少,麦粒成熟不良,品质下降。小麦成熟过程中,过多的雨水或连续的降雨也容易滋生病害,导致麦粒腐烂;
1.3干旱
由于缺水,小麦的光合效率减弱,呼吸作用增强,会导致麦粒发育不完全,产量降低。干旱还削弱了麦秆的生长,导致越冬性能差,甚至枯死。侯马市年降水量493.0毫米,降水资源明显不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萌芽期到麦粒生长期的降水量只有173.6mm,占全年降水量的35%。成熟期降水相对丰富,但过多降水和持续多雨天气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强各个期间的水分管理。春季易发生干旱,应及时灌溉。汛期应采取避雨等措施,保证小麦正常生长成熟。
1.4冰雹
冰霍是侯马市春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冰霍天气常伴有大风、暴雨、降温等强对流天气。冬小麦受冰雹袭击后,会出现冰冻、折叶、折枝、断枝、倒伏等重大损失,严重的冰霍灾害会造成冬小麦大面积绝产。
1.5低温冻害
冬小麦发育期间,如果气温若低于5.0℃以下的话,有可能会造成冬小麦麦粒不结实,或者脱落,当气温降过低时,麦秆会冻伤,将会严重的影冬小麦的产量。2010年冬季,侯马市的气温低于往年同期。2011年3月,强烈的冷空气影响频发,气温异常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了冬小麦的产量。
二、冬小麦生长发育整个阶段的气象保障
2.1冬小麦生产前的气象保障
冬小麦生产前期气象保障包括在现代小麦气象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地小麦产量的历年波动规律,找出农业气体资源及冬小麦与气候生态的关系;掌握适时播种期的气象指标。结合往年分析和未来长期天气趋势预测,进行播种前气象条件预报,提出小麦种植布局和小麦管理意见计划,发布小麦适宜播期预报。
2.2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保障
冬小麦在生长发育期间,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在干旱、连阴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到来前,通过各个渠道进行及时播报,以便农业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能够进行防灾减灾预防。
2.3冬小麦产后的气象保障
产后气象保障主要包括小麦的收获、干燥、储存、运输和农业气候评价等气象服务。这个期间,天气预报尤为重要。气象部门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最新天气预报,以便农业部门指导小麦收获工作,确保颗粒物回库安全储存。气候评价是总结当年小麦生产气候影响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小麦生产提供全面的经验,得以借鉴。
2.4建设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完善侯马市普遍存在的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重点关注连续暴雨天气造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灾害短期预警,高温监测预警,加强应急处理。多方面学习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保障应急服务的有效开展。
2.5加强气象灾害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为了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速度,应该缩短传播过程中使用的时间。侯马市气象局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快速传播整合各种传输方式的气象信息平台,增强各种传输方式的传输密度。当发生恶劣天气现象时,应加强24小时值班,及时发布气象灾害信息,以确保气象灾害信息在第一时间有效地传递到每个公众。
2.6建立广域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建立侯马市气象局监测预警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由乡村气象构成的各乡镇建立双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防灾负责人和气象通报者收到气象灾害信息后,应通过各种通讯平台及时将其传递给大家。侯马市各乡镇都建立无线电子显示屏,通过电子显示屏向人们传播气象灾害信息。
2.7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侯马市气象部门要加快强大的气象防灾队伍建设,不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防灾减灾专业教育,提高各专业的灾害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防灾减灾团队。
2.8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旱涝防御能力。
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水利,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整合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建立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对原有的老化工程和新建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和整改,引导和鼓励农民重视、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做到发生旱灾有水浇、发生洪涝灾害能够排出去,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结语
总之,气象安全是冬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了解冬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及其适宜生长的各个指标,把握农业关键问题,及时监测、综合分析,为其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超前预测、智能化和生产咨询可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俊夫,刘战东,段爱旺,等.新乡地区冬小麦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9,(1):55-59.
[2]党廷辉,高长青.渭北早塬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降水因子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9-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