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张洪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洪涛,.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 中国新闻传播,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8271.
摘要: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的提出,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媒体发展举措。新闻行业面对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不仅需要进行行业盈利模式转变,还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进行行业模式的思考。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事件原本的面貌,也不仅在于服务于民众,新闻对于人类社会还有政治、文化等价值,这种新闻理念的转变是“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提出的思想基础。处于基础阶段的“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在进行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新闻的求真求实理念,坚持新闻的根本原则,结合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促进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可以加强技术的应用,落实“服务”,通过加强数字的应用,强大“商务”。
关键词: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媒介融合;新闻价值
DOI:10.12721/ccn.2023.158271
基金资助:

一、“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提出和内容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主流媒体要探索建立“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运营模式。[1]《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1)》曾指出,“新闻+政务商务服务”让融媒体生态焕发新气象。[1]在新的运用模式中,新闻的价值从传统的价值,开始延伸到其他行业,例如服务行业等,在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服务行业再对民众进行价值拓展。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价值生产模式,传统的新闻价值集中于两个部分,一是内容,二是广告,这也是早期的电视台盈利模式,也被称为“内容+广告”的经典二元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随着媒介融合的过程被不断的修正,成为了当下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尽管“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价值生产模式,当下越来越多的新闻生产者开始重视“服务”在新闻生产中的要素配置,但“内容”依旧还是新闻媒体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政策的意义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政策对新闻行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带来新闻的不断发展。

(一)从机遇角度看,“新闻+政务商务服务”促进新闻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新闻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是政策背景的不断要求,因此新闻媒体有望在“新闻+政务商务服务”道路上行稳致远,通过激活市场机制,打破媒体融合中行政捏合所带来的浅表物理变化,真正实现顺应新媒体技术逻辑的深度融合。例如“北京时间”是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产品架构和业务体系。在迷你奥运会等十几个合作项目中形成“新闻+政务”的模式,在“接诉即办”的新媒体端口打造了“新闻+服务”的模式。[2]

(二)从挑战角度看,“新闻+政务商务服务”存在丧失民众信任的可能性

众多的观点在集中讨论新模式的优点时,集中于新闻与新媒体的结合,发挥市场的调控机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毕竟不是进行生产、销售等市场的环节,特别是如果服务在采购、拓展发展与服务民众的过程中出现有损利益的问题时,新闻媒体会丧失自身的市场价值。例如,部分地方新闻媒体会选择性播出地方特色活动或者地方服务等,特别是直播活动等,活动过程中出现无法及时回复问题等反而会丢失民众的信任度,伤害媒体的公信力度。

三、实现“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策略

(一)加强技术的应用,落实“服务”

新闻媒体的内容服务层面还是集中于新闻的采编等工作,加强新闻与技术的结合是当下媒体融合业务发展的重要板块。主流媒体的数字技术应用首先是新闻的采编和播出等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如果从“服务”的层面进行分析,新闻的“服务”主要集中于紧贴政府、职能部门及公众需求,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政务服务,实现媒体与政府互利双赢。[3]首先是新闻媒体平台的收看程序,在新闻内容中进行应用程序的推送,需要保证程序的顺利运行。例如央视进行推送的央视新闻APP方便进行反馈或者互动等设置,但是央视新闻APP会出现频繁的闪退等问题,造成应用困扰。其次是促进新闻内容的落实化。新闻在社会治理和城市建设中可以进行量化的服务功能,新闻媒体平台可以搭建自身的数据库,进行对接政务数据,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精准分析舆情,助力政府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法规,实现精准施政。例如新闻媒体平台在年度热词总结时,通过热词分析得出民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可以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分析有助于政府措施落实度的衡量和满意度测评。

(二)加强数字的应用,强大“商务”

新闻行业需要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才能维系进行深度新闻的支出。新闻的“商务+”模式不是表面的盈利,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为经济发展造血。商务能力不能停留在浅层的盈利,需要注重新闻资源的价值变现能力,反哺其他行业的盈利。一方面,新闻媒体需要不断的增强公信力,坚持特色新闻的优势,完成自身品牌建设后,不断的进行技术融合,例如5G、大数据、VR等,此类技术的应用不但是对媒介信息行业的补充,也是对新闻自身技术层面的拓展,利用已有的影响力,进行优质内容和服务的同时进行,结合地方特色的商业等活动,进行新闻自身的盈利空间打造。另一方面,进行内外两个方面的双重盈利模式打造。新闻数字化的时代,面对信息资源的竞争和版权问题,新闻的成本不断增加,因此新闻行业必须与其他行业进行补充,搭建属于新闻行业的平台,积极应对行业问题,面对新闻行业的特有问题时,尽量在行业内部进行解决而不是跨越到其他行业中,优化行业的策略实施。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在疫情期间打造了综合平台,在承办的湖北省防控新闻发布会170余场中,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这个全要素的平台在解决日常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湖北广电发起成立长江云平台运营合作体,融合省、市、县三级媒体力量,试行直播积分制、广告联合招商代理制、技术联盟合作制等,持续探索产业生态的融合。[4]

参考文献:

[1]胡顺淑.以精品短视频生产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力[J].现代视听,2022(08):79-81.

[2]孙海悦. 媒体融合由增量扩张变为内涵拓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0-22(003).

[3]王毅,何羿翯.媒体“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实践初探——以《走进北京网红打卡地》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世界,2022(11):15-19.

[4]符慧.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构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2(13):169-1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