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高校未来的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在当今世界快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纵观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十多年的深化改革已经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和日常服务保障工作井井有条,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保持稳定状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发展提供了保证。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既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还能够满足后勤社会化保障,这就需要更多地探索和实践。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南
(一)社会主义可以用市场经济来发展,高校后勤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来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开展市场经济,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果。根据相关领导人的经济理论,其指出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一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类型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我国通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经济手段,二者要相互融合,灵活运用。对于高校后勤来说,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一直按原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包办,在改革开放之后,仍然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并没有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导致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的开展一直比较被动,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要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能够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互结合,从而利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作用调动市场资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对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也是意义重大。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要明确的指导原则
第一,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后勤工作管理者的选择需要慎重。领导人员在针对高校管理工作时提出了相关建议:我国现代化经济和技术发展迅速,也就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水平也要有更高的层次和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在高校中不断地加强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首先加强学校相关管理工作。而加强和改革学校管理首先要强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也就是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后勤工作管理领导人,这样的人选必须要具备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要具备良好的协调和管理能力,要能够甘心愿意为学校的后勤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大家服务,多干实事,后勤工作管理领导人必须是既懂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有熟悉社会市场发展规律,将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智慧和能力发挥出来,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
第二,后勤工作管理要实行和完善责任制。也就是说,后勤工作不能仅仅当成是学校的一个后备资源,还必须要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明确地对后勤工作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一方面,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利到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中必然要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地创新,这个过程需要后勤管理人员具备更多的权限能够在改革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善于选用人才,量才授予职责。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后勤工作者其所具备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某些工作,不仅仅阻碍了后勤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对于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发展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最后,后勤管理部门也必须设置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赏罚分明。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单单是为了进行约束和管理,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时刻督促后勤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相关工作,为高校后勤工作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
第三,后勤管理任务要明确。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后勤管理者要始终明确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所服务,要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和科研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后勤工作者在不同的后勤岗位上都需要明确这样的任务,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对症下药。如在高校食堂工作的后勤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做好的任务是如何使得食堂的伙食在有限的经费下办的更好一点?如何为师生创建更加良好的吃饭环境?只有这样,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才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四,明确后勤工作管理原则。相关领导人曾经针对后勤工作者提出:后勤工作者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管家,要学会少花钱多办事,争取利用更多的钱办更多的事,但是这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必须要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开展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因此后勤工作需要做的就是为高校教育提供保障,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稳定提高。因此,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中,节约经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绝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践环境经验鉴析
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入新世纪,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这都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可全方位实践的大环境。以某高校为例,某高校具备成熟的市场服务体系,已成为高校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依托,并为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带来了机遇。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处长在“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设想与构建”研讨会上提出:如何实现(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一目标,第一,要理清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二,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转变办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提供更好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才能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第三,走市场化道路。”因此,高校在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抓住机遇,大胆开拓创新,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走具有时代特色的市场化之路。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的特色,它不仅是一块普通的经济“奶酪",而且要求优质服务的标准比任何物业管理都要高。这必将吸引许多规避市场投资风险的资金的投入。高校市场的开放将成为规范运作的市场投资资金的避风港。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化程度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造就了一些市场运作经验成熟,社会认同程度高的专业服务企业。随着这些企业进驻高校开放的市场体系,一改以前垄断经营和监管不力的弊端,必将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注人新的理念,促进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政府完善的市场监控体系也为保障高校后勤服务开放的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三、目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的现状
第一,全国范围内看,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比如:东部院校与中西部高等院校、南部院校与北部高等院校、大都市高校与中小城市院校间发展不均衡,或者一个地区内不同类别院校间的存在不平衡问题。
第二,在主体表现上,社会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全国性、区域性的高校后勤协会、伙专会、寓專会、物专会、绿专会等机构也蓬勃发展,相关标准、规章制度更趋完善。而与之对比,地方政府在政策调整、法制保护等方面,出现了重大滞后,也使得地方后勤保障体制逐渐缺失了活力。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心内部,风险较小的服务领域,如保安、物业、保洁、物流等业务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对于食堂、公寓、学校绿化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由于社会化推进不够及时,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能力的正常发展。
四、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者对后勤工作的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相关理论的精髓,人们必须始终贯彻这一思想,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管理模式的简单转换,而且也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实践新时代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改革,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但从当前的高校后勤工作发展来看,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不完善,甚至还有很多后勤工作没有发挥出后勤工作的作用。比如说,一些高校食堂并没有思考如何提高食堂的菜品种类和环境,而是不断地提高菜价,导致很多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很多不满的心理;再比如一些高校的办公效率比较缓慢,一些教师科研经费以及项目的审批材料迟迟无法审核完成,不仅仅耽误了教师的时间,对于学校教育科研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并没有认识到后勤工作对于推动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学校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单独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融入到学校的核心发展中。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高校的后勤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意突出师生员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家共同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端正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促使全体员工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理解、支持改革。真正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作为进一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思想和后勤职工思想的过程,确保后勤改革的成功和学校的稳定。
(二)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师生服务为宗旨
高校后勤工作所有的任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服务,而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提交教学质量,不断地创新科研能力,不断地提高师生综合教育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使得后期管理者明确后勤工作的方向,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并不是单一地完成相关后勤任务。因此,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来说,必须要加强后勤管理和保障工作,也就是说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并不是单一地后勤工作,而是要在后勤工作中不断地优化后勤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各项工作服务。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新的机制和模式,摒弃掉原有的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最大化地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力量来尽快加强和完善后勤工作,不断地提高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高效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优质的服务和优良的作风,为高校师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能在高校的发展中做好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会失去更多教育资源,失去教育市场,失去生存空间。
坚持为高校教学发展以及师生服务的宗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成本。这就好像人们正常生活一样,只有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做到最好的服务,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水平。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内,要本着优质低价的原则,处理好服务中质量与价格的关系,在能够使得广大师生获得认可的范围内使得服务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在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中,一定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决不能将改革建立在提高价格的基础上,这种短期内能够看到更多效益的方式从长远角度看是绝对不可行的,是无法支持高校长远发展的。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决不能加重师生的负担,要把政府给予高校有限的资金在满足师生公寓、食品等基础方面的条件下,在去不断地扩展其他服务保障。总得来说,要坚持实用,方便师生的原则,不能与实际有太大的脱离,否则便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最终还是需要后勤队伍去完成各项工作,一个学校后勤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后勤工作人员息息相关。通常来说,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可能并不是很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较慢,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些老员工已经逐渐跟不上后勤队伍的发展。新时期下后勤队伍的社会化改革就必须要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要提高后勤队伍在工作中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后勤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后勤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对于后勤工作并没有当回事,很多工作通常无法在落实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一些后勤任务也经常拖拖拉拉,认为自己只是个做后勤的,自己的工作根本不会影响什么的。这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严重阻碍了后勤工作的开展。因此,人们必须要给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为其树立正确的职工意识,市场意识以及责任感,对于员工也要进行综合考评,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进一步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另外,后勤工作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注入新鲜血液,要能够及时注入一些高质量的服务型人才,不断地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地使得后勤管理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四)加强对学生的宿舍管理
1.创新宿舍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不把安全放在心上,很多同学抵触学校的安全检查,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学生宿舍安全:一是加强学生内务的检查,将学生的劳动实践课放在宿舍,通过发放学时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内务整理;二是加大使用违禁电器查处力度,将使用情况纳入评奖评优和推优入党等,查到使用违章电器则取消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资格,学生处、保卫处、辅导员、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干部协同进宿舍进行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紧绷安全一条弦,使学生不敢使用违禁电器;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可以在宿舍各区域粘贴符合学生品味的安全标语,可以组织消防安全专家进宿舍讲安全,也可以组织宿舍安全漫画征集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不想使用违禁电器。
2.加强思想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际的宿舍管理工作中,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同学少之又少,可能原因是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也可能是高校未能进行有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一是要赋予学生宿舍管理自主权,当前学生会工作人员不能参与学生查寝等工作,高校可以成立由所有宿舍舍长组成的宿舍管理委员会,由全体舍长选举产生宿舍管理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带领同学们进行宿舍内的“四自管理”;二是发挥榜样的力量,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宿舍舍长或党员舍长或新生班主任助理与新生宿舍舍长进行关于宿舍话题的交流,介绍参与宿舍管理的经历,传授宿舍建设的经验,吸引新生主动参与到宿舍的管理工作中。
(五)对校园环境绿化进行优化
1.通过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彻底改善校园内部环境卫生、一切用具的有序摆放、公共场地的禁止标志、外部环境的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等现象,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达到标准,使校园形象更美、校园环境更优、校园品位更高。
2.认真开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对各学校门口食品销售点的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整治。彻底排查整治校门外侧随意张贴、污水乱倒、悬挂各类标牌等影响学校环境的问题。加大对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证学生饮食安全,让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的各个角落。
3.对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进行实地调查,清除影响校园环境绿化的死树死花,补种一些树型好,花期长的树木花苗,同时,要求在校园里增放一些盆花,各个班级、办公室也放置一定数量的盆花,使校园内外的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校园处处有绿意盎然,鲜花盛开。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高校重视后勤管理工作,不断地解决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优化后勤管理体制,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将后勤管理工作打造成高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卢玺,董科.试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成就·经验[J].高校后勤研究,2022(09):8-10.
[2]周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实践——评《高校后勤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04):244.
[3]朱芸.新公共管理视野下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
[4]宋计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9):214-216.
[5]顾科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饶灿.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方向[J].经济师,2019(06):180-181.
[7]吴慧鋆,保永春,樊小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瓶颈制约与发展策略[J].高校后勤研究,2019(02):5-8.
[8]张柳华.奋进四十载 改革再出发——改革开放40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后勤研究,2019(01):5-10.
[9]杜泽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S1):139-141.
[10]林虹霞,潘剑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5):189-192.
[11]邵冰.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12]柴哲军,包晓明,王静峰.“后社会化”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