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材料的使用对绘画笔触史的影响
(一)谈起绘画材料,只从扬·凡·艾克谈起是不严谨的,早在原始文化时期,绘画材料就已经在被选择了。原始民族条件有限,他们能实行绘画的材料就是他们能唾手可得的东西—洞穴、石器、木头,因为没有色彩丰富的料体,在油画还未发明出来的时期,能谈及笔触的也就是壁画了。壁画通常使用的丹培拉技法由于其材料的局限性,颜色与空间是无法在此载体上得到突破性发展的。可以看到的是从法国拉斯科动物壁画到古埃及的正面律壁画再到庞贝壁画,绘画从平面到立体,形象也趋于自然,笔触是寥寥几笔的以意到形,发展为自然柔和的形到意的过程。
(二)西方艺术史上对绘画材料贡献最大的当属扬·凡·艾克,油画的发明使布面绘画成为流行,且油画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是其他材料难以达到的。油画颜料黏稠,覆盖力強,颜色繁多,利用各种手法可以使油画堆砌在画布上,在平面画布上创造出一个"立体空间",给人真实的空间感受。并且油画是光和色的技术,在表现色彩、质感、空间感方面是任何材料不能匹敌的,这对之后的印象派画家大胆表现光色的艺术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所以在油画出现后的时期,不论是伦勃朗细腻的写实技法还是梵高极具表现的厚重笔触,都有了可进行表现的材料。
(三)艺术应当具有时代性,材料也是如此,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绘画材料不再局限于颜料这个门类,许多新型材料,甚至许多非传统意义上的材料被用在艺术创作中。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所有可见的、不可见的物质,如声音、触觉、嗅觉等都可以被用做艺术创作的材料。这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当代艺术的发展也相对应着材料的发展。
二、 科学的发展对绘画笔触史的影响
(一)科学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尤其是现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带动了西方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真美合一”的理念就是文艺复兴的主旋律,追求真而美,真即为美。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学、理性的观念也融入了艺术,进而产生了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美术理论学科。
(二)到了19世纪末,照相机的发明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追崇写实传统的写实主义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艺术家在努力在科学产物的制造中寻求一席之地,他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于是,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个人化很明显的现代艺术就这样出现了。
(三)而在当代语境下,科学技术带给艺术领域的冲击只增不减,计算机的出现既是一种威胁也带来了新的审美。以莱斯利·琼斯为例,计算机艺术成为他作品当中的概念,“编码符号”式的图案消解了图像的意义,这样不带有一丝感情的计算机符号也是琼斯站在人类文明角度对计算机所做的探索。不仅是琼斯这一批20世纪艺术家深受计算机影响,一直到现在,艺术与科学产物依然保持着缠缠绵绵的状态,甚至对于新一代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早已离不开计算机的影子。
三、 教权和皇权的消亡对绘画笔触史产生的影响
教权和皇权对绘画的影响是艺术发展避不开的话题。
(一)原始时期生活的人们没有艺术这一概念,他们建造茅屋是为了遮风挡雨,躲避神灵的操纵,他们认为制作一个自己的肖像就可以免遭这些超自然力量的危害。换句话说,原始时期的人们建造的建筑、进行的绘画是为了实行巫术。人们服从于掌控巫术的祭祀,也服从于实施巫术的一切行动,这样对神性力量的崇拜在现在看来也许不能理解,但实际上直到现在,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也会不自觉流露出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崇拜。
(二)从中世纪时期中来看,中世纪的绘画继承了古罗马的写实风格,但是与之有明显不同,这是由于宗教色彩影响绘画的缘由。不仅是中世纪,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教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艺术亦是为宗教服务的,他们认为肖像代表着神性,所以制像是为了让大众服从宗教管理,这就意味着以宗教服务为目的的绘画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也是美化现实的,笔触必定是接近真实的,不会非常激烈、矛盾。在皇权控制的时代同样如此,写实风格更为盛行。皇室贵族们希望画家们记录他们奢靡的贵族生活,希望给世人留下他们的美名,这极大促进了肖像艺术的发展。在教权和皇权控制的时代,绘画宗教故事、记录贵族生活成为了绘画的主题。
(三)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以皇族和宗教服务为主的绘画出现了在中断,“个性”的表现终于出现在绘画当中,绘画的题材开始转向现实的表达。以德拉克罗瓦、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用不优雅的姿态、不流畅的线条、不艳丽的色彩来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样的画放在中世纪无疑是“反叛”的。当皇权不得人心,人们开始重新关注现实开始,绘画必定会走向个性的表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印象派就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绘画领域。在印象派的画中,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对光线的捕捉成为了让他们迷恋的地方,闪烁的光线带来了变幻的色彩,不断变换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出现在画布当中了。
(四)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皇权对社会的控制渐渐消亡,具有实验性的现代艺术流派就像野草一样生长起来,在这些艺术当中的笔触就如同他们实验性的使命一样野蛮生长着,可以说笔触在绘画中的地位也在逐渐变低,不在成为重要的部分。所以他出现的形式是细腻也好、粗犷也好,都是服务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需求来的。
结语:绘画笔触史的发展与材料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教权和皇权的消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绘画笔触史也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的切面,是以绘画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M]. 滕守尧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 [美]苏珊·朗格 [M]. 滕守尧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澳]罗伯特·朗修斯[M]. [澳]欧阳昱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
[5] 张馨心.中世纪绘画艺术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10):11-12
作者简介:
苟静莉(1998-),女,汉,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