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
陈鹏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鹏宇,. 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3.1. DOI:10.12723/ccn.2023.157001.
摘要:
单亲家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离婚率的增加,离异型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成都某高校五位离异单亲家庭大一新生为案例,探讨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变量。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有:人格特质、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 离异单亲家庭社会适应大一新生
DOI:10.12723/ccn.2023.157001
基金资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全国离婚率逐年攀升,导致社会中许多单亲家庭的出现,故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习得新的技能,使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社会适应能力被认为是关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故单亲家庭大学生能否得到好的发展,能否适应社会,对于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单亲家庭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的离婚率便呈现普遍上升趋势,如今我国离婚现象也变得非常普遍,离婚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离婚率高达39.33%,个别地区已达50%、甚至60%以上。较高的离婚率直接导致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研究单亲家庭问题。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定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这样界定单亲家庭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目前我们说单亲家庭有四种类型,分别是: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异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局式单亲家庭。由于不同类型的单亲家庭有着不同的成员和模式,对个体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故本文只针对离异式单亲家庭进行研究。

1.2 社会适应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适应上我们在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基本法则。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份子,适应社会是我们生存的法则,这种适应能力能保证我们与社会和谐、平衡的关系。我国学者陈建文认为,社会适应包含了以下四个层次,分别是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领域大致包括学习、人际关系、身心发展、社会角色和家庭活动等几个领域。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2.1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也称为案例研究或案例研究方法,为更好了解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对个案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共选取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之前,笔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为接下来的访谈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与五名单亲家庭的深入接触,笔者从被采访人的观点出发,与被采访人进行对话,进一步了解了父母离婚后的日常生活条件、行为特征和社会适应等问题。

2.2 背景资料

在访谈过程中,进行了两方面内容的收集,一是被访者的基本信息,二是被访者的自我评价。其中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单亲母亲或父亲的职业、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收入状况。自我评价部分包括:性格、学习能力、人生观、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2.3 研究发现

通过对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交流互动,笔者发现其社会适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1)自身的人格特质。人格中包含了我们的能力、情绪、价值观等,是我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我们对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国外学者Slobodskaya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可以预测社会适应。在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某些特质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关性,比如严谨性、外倾性等。李彩娜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五因素人格能预测个体社会适应水平,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水平不同。

在访谈过程中,个案1是一个乐观、开朗、对待事物积极主动的人,坚持快乐至上,并未因单亲家庭而自卑,相信生活有悲有喜,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个案4和个案5,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乐观,性格倔强,自尊心较强,对生活、学习和社会充满期待和强烈的探索欲,展现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2)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会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支持,也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中,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心理上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感,从而性格上更加自信和开朗,因此他们会适应得更好。在本次研究中,个案1、个案3和个案4是从小在城镇长大,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尚可,也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对于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个案2和个案5从小生活的在农村,更多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甚至需要帮忙做农活和照顾弟弟、妹妹,他们将部分精力放在生活中,承担起了一部分生活的重担,对未来生活和就业对压力更大,只要靠自己才能将生活过得更好。

(3)亲子关系。离异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如果家长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其能够在健康和谐氛围下成长,使学生能更成熟,能很好面对社会挑战。如果家长没有与子女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就会引发相应问题,这些问题会使他们步入大学校园乃至社会造成心理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中,个案1与个案5与父母的关系较好,沟通交流较多,在家庭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爱与支持,这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环境。个案2和个案3与父母的沟通较少,关系淡漠,使得他们内心极度自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社会适应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4)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可以感受、察觉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协助。社会支持可划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及陪伴支持。进化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有利于竞争的社会资源,对个体适应社会环境是有利的。因此,人际关系的质量,在个体社会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其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对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

在个案叙述的过程中,当谈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时,笔者发现:个案2和个案3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他们和父母的交流较少,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再加上周围邻居对其家庭的偏见,造成他们自卑、孤僻的性格,在学校的和同学的交流也是缺乏的,都没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提供情感支持。而个案1和个案5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生活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得到了家人的足够支持,不害怕他人的闲言碎语,勇敢积极地生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3. 研究讨论和建议

3.1单亲家庭大学生要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

我们的“人格”不是天赋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关,而后天因素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在个案研究中,我们看到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自身如何看待父母离异事件,如何调整自身的想法和行为,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是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压力,当我们在依靠外力难以改变自身处境时,就只能从自身做出改变。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可以根据客观情况适当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试能力,学会调节改变错误的认知,调节不良情绪。在社会交往中,单亲家庭大学生要积极主动融入同学,学会用阳光、乐观、善意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需要学会主动感受他人的善意,学会用阳光、善意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言行。

3.2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社会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一部分。由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相对而言更缺少完整的关爱和亲情,他们更渴望得到外界的关爱,故社会交往尤为重要。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差异,一些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多展现出自卑、胆怯、自我封闭的状态,排斥或害怕与他人交往,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对待他人也较为冷漠。另有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缺乏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沉迷于网络,想要从虚拟世界中得到一些安慰。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要积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融入社会,找到自身价值,走出家庭带给自己的阴影。

3.3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单亲家庭来讲,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来讲更加重要。要处理好亲子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子女内心状态和对父母真实的想法,对子女做好积极的引导。其次,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沟通中需要注意尊重和理解,敞开心扉,真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最后,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自己的家庭,学会从父母身上得到收获,吸取人生经验。

3.4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可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法律上给予保障,为单亲家庭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学校及老师可给予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多进行社会实践,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多与家人敞开心扉,并在生活中时常给予关心和支持。另外,学校的心理中心或心理工作站,可为单亲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社会媒体方面可对大众进行引导,改变大众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刻板效应,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年,第 525 页。

2.李婵.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3.聂衍刚,林崇德,郑雪,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心理科学,2008,31( 4) :774-779.

4.李彩娜,周伟.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间关系的研究. 中 国 临 床 心 理 学 杂 志,2009,17 ( 1) : 78 - 80.

5.陈建文.(2010).论社会适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1-15.

6.刘崇军.(2012).浅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 青春岁月(02),174.

7.田玉娥.(2010).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五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科教导刊(上旬刊)(13),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