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心理学教材融入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
1.1从心理学的专业分支与医学的关系来看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分支庞杂。目前得到公认的心理学专业分支包括:认知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涉及领域之广使得医学生(包括他们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很难找到与临床实践最相关的内容。而医学心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帮助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心理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下面列表略作说明。
上表表明了每一个心理学的专业领域或分支都有其特有的关注点,而每个分支领域的关注点在与临床医学的结合都有其特殊性和价值。
2.2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较少
下面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为例:
从本科教材来看,由姚树桥和杨彦春主编的、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用的《医学心理学》教材已是第六版,是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对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第1页)因此医学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从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领域,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同时,在该教材关于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阐述中,也明确指出:“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各分支学科。”但从该教材的内容来看,第二章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第三章主要是发展心理学的内容;第四章主要是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五章是心理评估的基本技术;第六、七、九章主要是健康心理学;第八章主要是变态心理学;其他章节包括心理学理论、技术的临床运用等。总之,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几乎被忽略了。
从高职高专教材来看,由孙萍等主编的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的《医学心理学》教材已是第四版,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对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第1页)强调了“它(医学心理学,笔者加)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领域。”(第1页)同时,在阐述心理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时,指出“心理学理论知识已成为现代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第2页)教材的章节安排与上述本科教材基本一致,几乎没有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
1.3国外有医学心理学教材将社会心理学单列
以英国两位作者:苏珊·艾尔斯、理查德·维泽合著的医学心理学为例(该教科书由洪炜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涵盖医学生所需所有重要心理学知识的综合性教科书。全书共分四编:其中,第二编“心理学基础知识”涵盖了与医疗有关的生理、发展、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内容,其中,社会心理学单列一章,精选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社会思维中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关系中的偏见、吸引、冲突与和解;应用社会心理学专门讨论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的运用。
法国医学院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课程之一[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国的医学教育认为社会心理学对医学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4社会心理学对医学心理学的意义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相互关联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有: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而医学生通过学习和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主动探索以下问题:医患双方态度和行为的联系,以及态度改变在促进健康行为中的重要性;患者自我认识对诸多健康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医患双方作为群体成员身份对个体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何从心理学层面解释和有效控制攻击行为,比如屡屡发生的性质极为恶劣的伤医行为。
综上,目前在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现象。但是社会心理学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具有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可替代的作用。
2医学心理学教材融入社会心理学的策略
2.1内容方面:寻找社会心理学与医学的契合点
戴维•迈尔斯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相互影响的现象与规律,是社会心理学在医学情境的运用和体现。那么可以选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态度中,可选择态度的测量、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自我心理学中可选择自尊和自我形象的关系、归因、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个体和群体中可选择社会角色、从众、服从等;反社会和亲社会行为中可选择攻击、亲社会行为等。下面列表说明。
2.2融入方式:多种方式
2.2.1可在教材中单列一章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本科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可安排在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之后,作为第三章。心理学基础这一部分重点是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介绍了个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之后,在学生对心理现象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来探讨社会心理学,也为后续内容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比如后章心理健康,无论是个体心理健康还是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都涉及到到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比如个体和群体、自尊等因素,心理健康的标准,特别是马斯洛提出的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再比如后章异常心理学关于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再比如在后面的医患关系一章中,涉及到医生心理的问题,探讨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更离不开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
2.2.2可分散在相关的章节内容中
比如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中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比如在思维中融入社会思维,增加社会信念和判断的内容,比如其中过度自信、直觉判断的研究结果可以解释前面临床诊断的偏差和失误,在此为以后的医生心理埋下伏笔,加深医学生理性判断在临床思维的重要性的认知。再比如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中增加说服的路径、影响要素,强调医患双方保持开明但不幼稚的态度的重要性及策略。
2.2.3活页式教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这种方式融入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更灵活,更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先给学生推荐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资料,比如推荐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翻译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第11版,这本教材无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医学生认真阅读,以活页方式随时增加自己认为对临床医学启发最大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活学活用,最后形成独具社会心理学特色的医学心理学教材,学生之间再相互分享,也不失为一种社会心理学融入医学心理学教材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前述两种融入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研,刘华胜,闫盈,余奕津,张月浪,刘昌.国内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J].新西部,2020(08):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