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项生与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协同问题研究——以乒乓球专项为例
张铭政 赵树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铭政 赵树桐 ,. 体育教育专项生与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协同问题研究——以乒乓球专项为例[J]. 皖西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WXSK202022);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2124);安徽省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szsfkc0919) ,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177.
摘要: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皖西学院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江苏省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就业方向及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提示其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就业矛盾冲突,对其产生冲突的原因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导致,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指示性的作用,也对社会和高校对其进行帮助与培养提供了参考,能够有效地解决就业冲突,达到就业的协同。



关键词: 体育教育高水平运动员乒乓球就业
DOI:10.12721/ccn.2022.157177
基金资助:

在全球新冠疫情长期影响和反复爆发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中选择比较稳定工作的就业群体迅速增加,这无形中使得原来就竞争激烈的教师岗位变得更加的稀缺,同时因为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就业观念老旧等因素,使得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的矛盾日益显著,本文以乒乓球专项为例,希望以此来探究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与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原因,减缓其中的矛盾,为其就业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与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方向冲突的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需要,通过皖西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等检索平台查阅了有关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就业、就业指导方面的文章四十多篇,并对其中有效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加工。

1.2.2 问卷调查法

以皖西学院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江苏省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问卷39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8份,问卷的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就学校招聘体育教师等问题同中小学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分析,75%的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选择体育教师这一职业,57%的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选择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选择该职业的因素中,87.5%的人觉得和自己的专业能力相符合,70.8%的人觉得符合自己的预期,即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需求符合预期,58%的人觉得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影响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因素中,78.6%的人觉得符合自己的预期,64.3%的人觉得和自己的专业能力相符合,57.15%的人觉得是受到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

表1 影响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原因(单位:%)

1740733619065.png

2.2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与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方向冲突的因素分析

2.2.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就业环境的影响、薪资待遇的影响。

(1)新冠疫情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不稳定性导致大部分就业单位反复停产停工,总体的效益下滑,对员工的需求减少,供需矛盾尖锐,岗位需求减少。近两年来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体育管理等体育产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有更多体育专业相关的从业者把就业目光放在了受疫情影响较小,就业后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上。

(2)社会体育观的影响

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体育对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尤其是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体育取代英语成为了第三学科,但社会整体对体育的轻视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从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场地的建造、体育器械的投入上就可以看出。但是总体来说教师在社会中起着培养栋梁人才、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体育教师也属于教师的行列,相比于其他的体育从业人员更加受人尊重与爱戴,在社会上的职业地位也相对较高,更加受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青睐。

(3)就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专业人才低就业率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本科生每年招收的人数从2000年的94.98万人急剧增加到2021年的909万人,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人才市场的平均学历,使得就业门槛水涨船高,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应用型人才,甚至唯硕士博士不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许多职业的需求都趋近饱和,使得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难度更大。

(4)薪资待遇的影响

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失调,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教师的工作性质适合相对更加细心、耐心的女老师,更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尤其对于男教师而言难以达到心理预期,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中大多数又都是男生,选择成为体育老师的比例相比现在较少。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表示要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当地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保障教师收入,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工资待遇的提高大幅提升了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2.2.2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学校体育教师的招聘机制不合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1)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

高校对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指导不够重视,虽然部分高校也对其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但一般都为选修课,并且安排的课时很少,甚至一些高校直接以视频课、讲座、教师约谈等方式取代了就业指导,导致很多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应付了事,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其次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是由思政老师、辅导员或其他老师担任的,指导老师自身对相关的就业知识和实际的就业问题都不够了解,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无法对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进行很好的指导,使得他们缺乏就业认知和就业选择,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众心理严重。

(2)学校体育教师的招聘机制不合理

招聘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在评判和决策时因人而异,往往是领导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那么难免就有部分决策存在狭隘性和近亲性,增加了行贿受贿的可能性,使得和领导关系近却能力较低的人进入学校,大大降低了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另外地域照顾,师生照顾还是普遍存在,“唯技能论”“唯学历论”之风仍然盛行,部分学校看重的仅仅是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技能强或者毕业的学校好,能写在学校的教师介绍中,给学校增加知名度,却忽略了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加了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在竞争中的不确定因素,给双方的就业心理预期造成了影响。

(3)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高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仍然是定格在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上,培养目标单一,缺乏独特的专长和社会性技能,发展的多面性不足,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多元化竞争,无法满足除学校外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全方面发展的技术性人才,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对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向更加倾向于职业运动员,仅仅是单方面的培养他们的乒乓球竞技水平,对他们的文化课关注度远远不够,加上学训矛盾的冲突,高校在学业的要求上也是能降则降,导致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又有多少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能进入省队国家队继续比赛,这对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非常不利,使得他们难以从事乒乓球教学和训练以外的职业。

2.2.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就业观念的影响、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1)就业观念的影响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意向和可以选择的职业都比较狭隘:一是在有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成为体育教师;二是选择考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任职,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太高,竞争激烈;三是在俱乐部或健身场所当教练,这份职业虽然收入可观,但难免有年老体迈的时候,并且受新冠疫情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有很多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都不倾向于教练这个职业;四是自我创业,由于受到专业知识、资金、创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极少部分的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会选择自己创业。

(2)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在高中时一般都比较差,加之进入大学后状态比较松散,对待文化课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经常出现文化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文化课学习不专注,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无法支撑自己的实践课程学习,对基础通识课的学习更是不放在心上,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了解,以至于步入社会后很多职业他们都无法胜任,只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和自己专业知道相关的领域上,职业的选择范围非常狭隘。

3 改善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冲突的对策与建议

3.1 社会层面

3.1.1 重视体育的发展

国家和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体育的发展,加强对体育相关信息的报道和宣传,肯定体育产业的需求和必要性,提高体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同时政府还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体育产业的受益人群,增加更多和体育相关的岗位,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要消除对体育工作者的偏见,正视体育工作人员的价值,以平等的目光对待体育工作者。

3.1.2 改善就业环境

政府需要改善体育市场的就业环境,引导和规范体育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各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岗位配置和政策指导,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扩大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规模,并实施和完善其招生机制和管理制度。

3.2 高校层面

3.2.1 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完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制订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能力的高校可以采用“导师制”,规范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增加就业课程的课时和管理力度,杜绝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高校运用好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为毕业生创造实训基地,让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有机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2.2 优化体育教师的招聘机制

学校招聘要加强体育教师招聘的科学化,规范招聘标准,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最大化保证招揽人才的广泛性,杜绝走后门私下送礼,和领导拉关系,破坏招聘环节的公平公正,坚持不拘一格的选择人才,不搞形式主义全盘否定,不能抓住某些缺点,以偏概全,坚决不能因细小的失误而忽略人才。学校坚持运用实践实检的方式选人,做到正真对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有一定的认知,不唯文凭学历唯专业技术招聘体育教师,要注重整体能力和发展潜力。

3.2.3 优化培养目标

高校要在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原有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多加强教学实践能力能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重点突破学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知识的分类整理、优化和组合的能力,激发学生多元化发展潜能。高校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对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的要求,文化课教师和教练要组织专门的理论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不能因为训练比赛的需要就一再降低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要求,优化好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设置,在部分课程上还要做到一人一计划,不能“大杂烩”“一锅炖”,这样才能使得每个高水平运动员有自己的特点,有自身的发展优势。

3.3个人层面

3.3.1 改正就业观念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要端正心理就业预期,考虑多元化就业方向,而不是说单一的追求某一个职业,有些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切忌好高骛远,一味地追求高薪、稳定、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容易造成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其次放下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如其他专业学生的自卑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可能所有的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的优势仅仅只有乒乓球的教学和训练,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看自己,但绝不可以轻视自己,积极努力的追求自己理想。部分毕业生还要避免从众心理,别人去考体育教师我也去考体育教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校体育的教学,职业没有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3.2 端正学习态度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专项技能,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除了要练好乒乓球专项外,至少还要有一个自己熟练的运动技能,多找机会进行实践教学。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需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提高竞技能力,有机会多参加比赛拿奖牌,可以丰富自己的简历,在招聘时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为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

4 结论

4.1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在就业方向上选择体育教师的较多,主要受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占比较多。

4.2 要想改变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冲突政府需要改善就业环境,重视体育发展,高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培养目标,学校优化教师招聘方式,个人需要改变就业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4.3 体育教育乒乓球专项生和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都要在保持原本的课程学习达到高校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乒乓球训练和教学的优势,加强对招聘单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招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97-1098.

[2] 张倩.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就业问题及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81-82.

[3] 李琳.浅议高校体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J].现代职业教育,2017(34):240.

[4] 张利,曹猛,张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难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5):143-144.

[5] 黄一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9.

[6] 张倩.运动训练专业乒乓球专项生就业问题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126-127.

[7] 蒋兴建,王辉.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J].内江科技,2016(6):94-95.

[8] 陈晓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2010(4):51-52.

作者简介:

1.张铭政(2002-)、男、汉族、江苏镇江、皖西学院、学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通讯作者)

2.赵树桐(1994-)、女、回族、安徽六安、皖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旅游、体育管理。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