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路径思考
刘雨莲 岳文婷 李欣遥 陈雅奇 陈向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雨莲 岳文婷 李欣遥 陈雅奇 陈向辉 ,.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路径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090.
摘要: 聚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形势,协同育人理念为高校更好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参考。鉴于协同育人所具有的协同性、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是社会实践育人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实践方式方法追求创新的内在需要。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对于高校社会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创新应从三方面协同加强:政府聚力推动,构建实践育人大平台;高校着力落实,搭建人才培养大舞台;个人奋力进取,铸就成才成才大格局。
关键词: 协同育人;实践育人;人才培养;创新
DOI:10.12721/ccn.2023.157090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建设成果;河南科大小郭网络育人工作室建设成果;河南科技大学“5+1”红旗渠精神志愿宣讲队实践成果;河南科技大学学“习”者宣讲团实践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1]。这就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好社会实践这堂“必修课”需以合力推动,在“大思政”格局下构建起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大学生实际、催生良好实践成效的社会实践体系。如何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更好促进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走实显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是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协同育人理念的内涵及其特征

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源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的《协同学导论》,他指出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都由多种子系统构成,子系统相互影响合作,形成协同效应[2]。在高校这一育人环境中,协同共育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和力量,在统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主动协调、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对受教育者实施同步共育,整合资源“协同”建设,凸显“协同”培育人才,以达到立德树人教育功效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协同育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协同性。育人主体增加为两个及以上时,主体内部是有序化的系统,各要素需要共同协作完成人才培养,共同承担培养义务,参与培养的全过程,共同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行业需求。二是开放性。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打破了了封闭式办学模式的壁垒,改变了高校“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路径,打破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性约束,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三是实践性。协同育人扭转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弥补了高校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为实践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且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四是针对性。协同育人注重针对性培养和个体化培养,切实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校和企业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制定培养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针对性,有助于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培养效能与效益。

二、协同育人理念指导高校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去做好协同工作,坚持因新时代而“变”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创新,赋予社会实践新的内涵与形式,推动社会实践育人形成强大合力,从而达到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1.社会实践育人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接近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科研项目,拓展和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利用协同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3]。从这个层面来讲,社会实践和协同育人在目标上是统一的,都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是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方式方法追求创新的内在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对社会实践方式进行创新也要求高校肩负起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任务。首先,协同育人可以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通过协同机制的构建,可以优化配置实践育人资源,并将个体优势整合转化为系统整体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从整体性、系统性视野构建多元主体、多层体系协同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其次,协同育人可以进一步实现政企校等多方合作共赢。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可以根据市场、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市场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协同育人可以进一步优化现行高校社会实践模式。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采用“自上而下—各自为战”的形式,即高校团委、学工、教务等部门根据上级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分别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各部门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在组织实践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学生甚至没有足够的空间选择实践项目,因而导致社会实践成效大打折扣。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路径思考

1.政府聚力推动,构建实践育人大平台

政府应该为高校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时间资源和资金支持,并且制定相应的行政鼓励措施保障实践育人顺利进行。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设立表彰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的激励措施,以保障志愿者以更大的服务热情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另外,要有效发挥好村委会的力量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积极整合当地“红色资源”融入到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利用好现有的实践锻炼平台,以接地气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大社会公益团体或者个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在社会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各方面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聚集好政府、企业或者更多社会组织为实践活动添砖加瓦,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青春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誓言落到实处。

2.高校着力落实,搭建人才培养大舞台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全员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意愿、有可能、有渠道参加社会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每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4]。同时,要组建经验丰富、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教师团队,肯定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努力付出,使其意识到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成果的深化和转化,从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要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考核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的教学大纲中去,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成一门必修课,明确规定社会实践学分和学时要求。同时,要建立合作共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有效地整合校内外资源,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3.个人奋力进取,铸就成才成才大格局

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生力军,大学生要在政府和高校提供的优渥环境里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多接触、多了解社会,这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主动协同联动有益于自身成才成才的力量不断为自己综合发展赋能。同时,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当深入基层和一线去锻炼自己,积累丰富有效的经验,砥砺青春奋斗的品格,把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小我融入大我”,真正从实践的广阔天地里感知所学理论知识的价值与意义,摒弃只注重书本和理论的观念,将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不怕苦、能吃苦的坚韧品性,切实做到“艰辛知终生,实践长才干”。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2]胡晓雪,王玉凤.协同育人文献研究综述[J].家长,2020(10):123-124.

[3]侯振远.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7):46-48.

[4]王卓凯,李力,胡小溪等.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6(01):65-67.

作者简介:

刘雨莲(2002-),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