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处在第二媒介时代向第三媒介时代迈进的当口。在这个融媒体向沉浸媒体过渡的时期,在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精神指引下,以及在新闻学专业学生锻炼思辨能力和关注社会新闻的现实要求下,国内各大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利用校内平台进行各种实践尝试。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融媒体的产物,已经成为新闻学专业校内实践以及学生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专业动手实践的有效平台之一,各大高校借此实践,着力拓宽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旨趣、理论分析、逻辑思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多媒体新闻制作实践能力,以及以田野调查为主的社会调研能力等,充分利用校内第二课堂这一平台,锻炼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
随着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我国的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国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和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当前及今后适应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成为一项紧迫课题。
一、时代背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变,移动端媒体发展迅猛,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核心的传统媒体与以电脑、手机、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媒体深度交互融合,使以互动性、即时性、共享性、个性化、社群化等为特征的融媒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深入影响当下人们的生活,我们已经步入以融媒体为特征的社交媒体时代。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闻采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大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推动传统媒体组织不断进行转型,这也就意味着媒体的相关专业人才与从业人员正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倒逼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锐意改革。
在新媒体时代,大到国家级媒体,小到县级媒体,纷纷推行“全媒体战略”,媒体融合向纵深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新兴的各大网络平台“入驻”,开通自己的官方账号进行新闻信息的推送。新闻专业人才及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仍存在着巨大缺口,这一“缺口”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媒体在融合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掌握各类新型信息传播技术的人才。第二,新型媒介组织作为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内容生产者群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逻辑在它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些媒体组织也更加渴望掌握核心技能的专业人才。第三,随着“企业传播”“政府传播”等的兴起,大量企业与政府机构开始引入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已经不再专属于媒体组织机构,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各个行业。
高校新闻学专业作为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地”,肩负着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必须锐意改革,顺应媒介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强学生的融媒体叙事能力、专业动手实践能力、理论思辨与批判能力、关照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现实需求:校内实践应成为专业实践训练的有益尝试
融媒体时代给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带来冲击和变革,不可避免地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其开设的新闻学专业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专业人才,所以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这种要求也对高校新闻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信息传播的媒介形式和内容上,高校要发挥“两微”媒体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的优势,第一时间发布校园重大新闻事件,做到“上情下达”,及时接受师生反馈信息以改进工作。[2]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要求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必须高度融合。因此,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社团)应成为专业理论与实践训练的有益手段。相对于校园范围内能够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新闻学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具备了难度低、可操作性高、参与人数多、多人协作、多媒体锻炼的特点,同时因应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学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在各个高校的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成果。
在专业实践的诸多形式探索中,各个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便是在针对当前融媒体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为新闻学专业培养更多的跨媒体、全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新新报New Times”微信公众号,该微信公众号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的优质公众号,与其他公号不同的是,该公号是新媒体环境下纸质媒体在互联网端的开拓,在纸质版报纸《新新报》的基础上用于发布报纸全版面电子版、当下热点解读、优秀学生作品、毕业设计和会议通知等。开通以来,已有280篇原创内容,在设计新传案例积累方面,可供新闻学专业学生参考。
以中国人民大学的“RUC新闻坊”微信公众号为例,作为人大新闻学院新闻系运营的新闻采写编评及摄影业务教学与实践平台,其开通以来,已有704篇原创内容。该公众号主要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并进行学术研究及思考,也会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入调查,并以扎实的数据作为基础,可参考性很强,由人大新闻系为其背书,保证了理论的扎实性和前沿性。该公众号以实现最开放的新闻实务教学交流为己任,以提供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著称,其文章阅读量通常在万数以上,凭借着优秀的文章内容和专业的反思点评,吸引着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很多受众关注。
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和法规,能在媒体与政府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兴起,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渠道的不断拓宽,要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能够熟悉、熟练运用新平台,掌握其传播特点;另一方面,多媒体要求着新闻从业人员增强“全媒体”素养,不仅会采写编,还要掌握能够熟练对视频、图像处理的先进媒介技术。
显然,由新闻学专业学生负责运营、学科老师进行指导的微信公众平台,是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有益尝试。在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平台蕴含了了新媒体平台操作相关知识、热点事件评论、新闻传播领域热点事件等多方面内容,有利于提高新媒体高度发展环境下新闻学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于新闻事件的新闻敏感度和思辨能力。
三、“NMZU新传坊”新闻学专业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实践
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也在探索中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实践平台——“NMZU新传坊”。本公众号隶属专业内设实践机构:“新闻传播学术坊”和“新闻传播实践坊”。公众号开通与建设发展至今,始终致力于提升专业学生关注与洞察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学术与理论研究能力,以及新闻传播动手实践能力,试图补充理论与实践课程之外的短板。
学术坊在专业公众号中设置“社会热点解读”“学术前沿共享”“学界热点透视”“业界前沿分享”“新传理论巡礼”“新传研究方法”“论文带读”“专业书籍带读”“优秀作品展示”等版块,让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传媒热点,对传媒学界与业界话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读等等,从而真正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通过这些板块,提升本硕各年级专业学生的学术旨趣、社会调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如表1所示,热点专题为受众最关心版块,也是新传坊实践的主要领域,全年发文51篇,总点击率超过16000。从单条推文分析来看,新传理论版块的“媒介环境学派”和考研指导版块中的“热点词汇”这两条推文点击率很高,可以看出,受众比较关注前沿热点论题。
表1:NMZU新传坊公众号版块和发文情况统计(截至:2023年10月30日)
从具体实践来看,项目团队在公众号“NMZU新传坊”中开设“热点专题”这一板块,推动低年级坊员聚焦热点事件,以及围绕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分析与解读,例如“佐香园事件:一场网络舆论狂欢的反思”“海克斯科技:是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还是贩卖社会焦虑”“武功山女子雇轿夫抬狗惹争议,网络暴力何时休?”“女主播真人与海报‘判若两人’,企业公关宣传应谨记真实为本!”“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引发的媒介伦理思考”“河南女教师被网暴事件:网课爆破是恶行,不是玩笑”“网红直播售假:疯狂小杨哥深陷舆论漩涡”等等。
与此同时,高年级的坊员参与到专业的学术与理论训练中,例如对新传专业考研新词、热词进行理解汇总。在每月的月末,还会将这一个月的新闻传播热点进行收集归纳,形成新闻传播月度热点专题。
实践坊在专业公众号中设置“本坊时评”“专业新闻”两个板块,旨在锻炼专业学生的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业务能力,针对专业新近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以及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撰写。从实践效果来看,在公众号运行1年多以来,两届学生的实践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思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实践效果及反思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NMZU新传坊”在学生专业能力锻炼方面起到课程以外的补充作用,近50名学生完成了超过一年的实践锻炼,实践效果总体良好。公众平台的课外锻炼作用基本达成。平台对加快推进新闻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学生专业多媒体新闻制作实践能力、以田野调查为主的社会调研能力等提供了助力,推动了专业学生在田野调查实践中增加问题意识、提炼新闻选题,驱动新闻采写与制作,形成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在课外补充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短板。
但“NMZU新传坊”在时事热点探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每时每刻、某地某处总有新闻发生,加上传播媒介不断发展、信息飞速传播,在这个庞大且复杂的信息流中,我们总能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新闻事件,但即使是新闻也有索然无味与引人兴趣之分,当前项目组仍旧在挖掘真正有意义的时事热点方面存有缺陷,同时解读热点必将深入探讨某一事件在网络疯狂引流并成为热点、爆点的原因,深刻解读在这场关于某热点的舆论狂欢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蕴含的新传理论。所以更要加强引导工作坊成员在解读、分析过程中结合学术理论、总结新词热词,提高自身关注与洞察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学术与理论研究能力。
微信号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在线上互动环节主要的互动方式有:信息管理、版块留言以及线上点赞,但此类互动方式皆为虚拟,缺乏必要的情感融入以及真实互动,难以通过文字以及点赞的形式了解到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3]
在反思本坊公众号与参考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公众号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应积极创新,学校新闻媒体不是“象牙塔”,应不局限于校内活动,远离过于板正不苟的官方推送,营造专属于学生的特色公众平台。发布内容及时跟进社会热点事件,并以学生角度对这些热点现象进行“动态选题”的再创造。同时丰富内容传播形态,微信公众平台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传播形态,在读图和动态影音时代,也应使微信推送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将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等形式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推送质量。建立官方新闻媒体与用户的情感纽带,发布内容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心态,表达用户群体的心声,使用户自发地分享转发,从而提高专业公号的传播力,更好地讲好专业故事、传播好专业形象。
[1] 赵作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6(20):178-179.
[2] 赵作为.新媒体时代民族院校对外宣传与舆论环境构建策略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5(06):116-120.
[3] 戴欣宜.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行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J].文化产业. 2021(1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