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来锻炼小学生的身体。通过不同实践活动的安排,让小学生的耐力以及综合素质有效提升。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有效锻炼,进一步掌握体育学习的精髓,促使小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需求。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认知体育,在策略创新的思维背景下让小学生的锻炼习惯由此习得。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般是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但是这样对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又不能兼顾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更没有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体质素质普遍存在差异,而在教学中,老师却要求他们整齐划一、统一动作。这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厌倦情绪,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导致不能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通常是一成不变的,其教学内容包括准备、教学、结束三个阶段,每节课四十多分钟,这种教学方式十分僵化。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使其成为一种既单调又乏味的课程。如果师生都对体育课丧失兴趣,将难以有效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充分利用好体育教材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多以课本中的一个章节为依据。无论在预备阶段还是在教学阶段,教师都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充分的准备和引导。教师要从深度理论知识入手,运用概念模型达到知识整体建构作用,使学生脑海中产生学习体育章节知识点的思路网,从而深入了解体育章节知识。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认真梳理体育运动的知识点,确保教学活动的个性化,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体育活动和研究拓展,加强学生的合作运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全面的体育教育意识,能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并且构建一个简洁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教材的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大单元的结构化教学理念,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往往以教学经验为主,认为体育教材作用不大。但是教材的编写都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具有科学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材的大单元划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同类运动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由易到难,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同时,由于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还能够通过这种拓展下的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要想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课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层次分明的教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掌握情况,将其分为零基础、有基础、基础好的三个层次。对有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则要以更高的学习内容为主。至于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则要从持球、运球、传球、投篮等最基本的知识入手。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创新管理方法,健全制度保障
创新管理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是保障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创新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者方面。一是学校管理者应该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如薪资、节日福利等方面,同时要完善体育教师的奖励制度,为教师提供优越的待遇可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由于大单元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较强,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二是学校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表现优秀以及创新教学的老师给予一定的鼓励,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完善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械的管理。针对体育教学场地,要有足够的场地空间供学生们活动,比如训练场、比赛场、器械存放地等等。体育器械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管理方面主要涉及体育器械的清洁、维修、存放以及器械出入的信息登记等等。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排球等工具,则必须安排固定的学生去登记并借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器械,从而避免体育器械的丢失。
(三)主题活动增强认知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创建主题活动,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周围的人群。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小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安全锻炼的基础上焕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从而,让小学体育课堂彰显出自身的魅力。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学习,伴随成长”这一主题活动时,让小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乐趣,让小学生分享体育运动的发展史,以及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带来的影响。通过上述思维意识的分享,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精神与学习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家庭中或应用“双减”政策下的课下时间完成体育锻炼。以自身行为影响周围的家长或者教师,从而推行全民体育化思想意识,彰显出双减政策下小学教育的多元化。对于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每个学期设置一个主题教学,在大单元的背景下每个单元不少于18课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前后贯通,让学生容易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通过主题活动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运动技能逐步提升。
结束语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只有充分意识到大单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做到体育知识理论与具体时间经验的有机结合体,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9-10.
[2]周黎明.利用体育游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6(12).
[3]何启荣.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2015(15):81.
[4]陈娜娜,韦宏浩.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9):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