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为其综合素质的增强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要着重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效优化,在实践策略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在充分符合新课改的背景下,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增强,从而为其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校内,轻校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普通学科不同,“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侧重于实践,而实践又可以细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将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内,校外资源开发不足,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狭隘,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而由于缺乏真正的社会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也比较缓慢。
2.重实践活动,轻实践总结。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其实,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教师还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素养,因为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但在目前,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拓展能力、延伸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学生重实践过程,而忽视对实践结果的总结。这显然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不符。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对策
1.教师应由课程开发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
小学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在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大多是教材的执行者,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存在教条主义的问题。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努力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改造者,甚至是创新者,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升级、改造。综合实践活动并无固定框架,并无公式必须照搬执行,即便是按照教材规定的主题教学,教师也可以进行再创造,以丰富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视野对课程进行二次改造、开发,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亲身参与,以体验活动是否存在不足。以“爱心义卖”为例,如果教师仅仅组织学生以小集市的形式开展义卖活动,而自己没有参与到“买卖”的过程中,就很难感受到学生在义卖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也很难对义卖形式是否有改进空间有所察觉。而教师如果和学生一起参与义卖全过程,就不仅能够以更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还可以在义卖的过程中,从参与者的角度观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以便后续实施评价时有据可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师只有成为活动的实践者,才能更好地践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2.重视实践过程与实践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综合培养上,但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往往会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教师就需要重视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实践与记录。
例如,在“变废为宝”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利用快递纸箱制作手工艺品、机器人模型等,将废纸箱改造成漂亮的艺术品,并在教室进行展示。但如果实践活动仅仅让学生创造与展示显然是深度不够的。让学生将废纸箱“变废为宝”,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执行力,让学生做出漂亮的艺术品,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大量垃圾废品的现象有所思考,对如何处理生活废品有所思考,以及对如何减少生活废品有所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践的过程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小短文,以将自己的思考系统、理性地表达出来,这将会大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如果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而不将视野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根据时代发展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就可能落后于时代,教学的时效性、效率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职业体验”为例,如果教师对职业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往,对新兴职业毫无所知,那就很难在引导学生认知“职业”上有所建树,甚至阻碍小学生的职业观发展。对此,教师应结合课外实践活动,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带领学生走进职业院校或者企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环境及工作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探讨新兴的职业。如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随着电竞项目被列入亚运会项目,电竞成为一门新兴产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多畅想,这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职业观。
4.以趣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有趣的问题、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是带领学生走进活动的一条重要线索。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旅游景点研究”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景点上有块空地,请思考这块空地该怎么建设。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学生说建凉亭,有的学生说建喷泉,还有的学生说建假山、陈列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陈述理由,引导他们对景点的整体设计、景点的性质及景点的用途做具体分析,以及从网络上查找旅游景点建设需要包括哪些内容,并鼓励学生去访问景点的建设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一步步深入学习,完成整个实践活动,并对如何设计旅游景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5.多种形式展示实践活动成果。传统的教师评价基本停留在课堂内,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口头总结,对实践报告进行书面批改,教学评价道此即止,形式较为单调。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评价可以更多元。如教师可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然后一方面将视频发给学生家长,另一方面在学校平台上发布视频,让更多教师、学生能够看到。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班级短视频账号,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发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学生的实践成果并提出建议,让学生有更强的自豪感,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改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有效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双减”政策的客观需要,在有效教学方面切实强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落实更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通过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良和完善,确保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环节能够更充分地感知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郝宴.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8.
[2]吴夕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视界,2017(2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