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研究
钱公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钱公成,. 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205.
摘要: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民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一样。文化旅游虽然在国家的支持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眼光更加长远,对青少年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文化旅游景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对文化旅游景区景观进行创新设计,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传播中国文化、传达爱国精神和教育青少年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205
基金资助:

引言

无论是传统的景观设计,还是现在的景观设计,都需要文化的融入。在设计旅游景区景观时,设计师应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情感交互设计,同时运用当代先进科技,通过AR、VR等新技术,让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转变,从而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提升文化的传播效果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1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的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若只是将目光聚焦于历史遗留,终究是一种短视行为,还需随着时代变化和时代要求将“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新的文化,即“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在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延续其生命力。无独有偶,“创新性发展”可理解为“创新性+发展”,其实质是在继承与转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这一层面来看,“创新性发展”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创新性是特征,发展是要旨。优秀传统文化要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过程迈进。其二,发展是创新性的。文化发展应以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为目标,不拘泥于传统,不断寻求方法,形成利于不同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服务未来、提升超越,体现出时代化、大众化、世界化的特点。亦即,按照时代的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2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对旅游景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旅游景区的印象,使人们观赏旅游景观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奉献精神,了解景观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文化,在生活和学习中努力上进,为国家作出贡献。对旅游景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宣传遗址、文物,使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以各地的纪念馆为例,如果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在一些地区的文化浓厚,但其经济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交通不便利,不利于旅游的发展。对这些地区的旅游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景区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大力发展旅游,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对旅游景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非常有必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本原则

(1)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2)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3)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4)坚持创新驱动、优质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推动旅游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发展智慧旅游。(5)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策略

4.1打造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涉及的人、物、自然等各要素均被视为有机生命整体,其不仅是景观构成要素,还是具有文化审美的重要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文化已然成为旅游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是旅游景观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不论是基于生态文明理论视角,还是基于旅游业发展现实需求,旅游景观文化生态塑造都是可行且必要的。对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命,关注景观元素文化内涵,凸显区域文化特色,以旅游景观为载体丰富区域文化脉络,具体表现为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在此原则指导下,大部分旅游地将原本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留再利用,为当地特色文化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4.2完善主体规划

“两创”理念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规划主体由三类人员组成。其一,“两创”之主客体亦是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主客体。从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中不难发现,除了专业规划人员外,“两创”理念下的规划主体应是具有创新想法,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创意阶层,他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旅游规划条框,从旅游者“五感六觉”全方位体验入手,对旅游全产业链进行创意,为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创意思维,推动景区提质转型。因此,规划方要着重营造创意环境,吸引有学识、专长、技能、创意创新思维乃至影响力的“创意人才”进景区,为景区带来设计、理念、品牌以及资金等资源。同时注意从社会各界征集创意点子,为创意型的规划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二,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可以对文化进行汲取、学习、转化和输出,甚至“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旅游规划应将旅游者,特别是创意旅游者纳入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传播和宣传体系当中,使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推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其三,当地居民也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两创化”规划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精神创造者”的身份,还需注意社区参与、社区协调等问题。

结束语

打造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旅游厕所及旅游景区、度假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主题公园、民宿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旅游营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雅洁.乡村语境蕴意下的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J].工业建筑,2020,50(12):242-243.

[2]施梦颖,胡越,李鑫,姚悦思.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宁县城景区化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S2):142-146.

[3]宋香谒.基于地域性文化的旅游景区建筑规划与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21):166.

[4]伊德日夫,乌云莫日根.全国5A级景区旅游线路规划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10):85-88.

[5]潘天阳,潘颖.旅游规划对提升景区游客量的作用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0(16):35-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