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问题研究
高峻 赵统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峻 赵统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问题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3.4. DOI:10.12723/ccn.2023.157028.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统筹“两个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有其必要性;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应对西方价值观输出的需要;自身丰富和发展,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认可的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树立良好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贡献中国智慧,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还需坚持方向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马克思主义国际化
DOI:10.12723/ccn.2023.157028
基金资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依然严峻,国际话语权有所增强但依然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意识不强。全球化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内的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而且还应包含文化领域内的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与发展。从文化全球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是指,“在全球文化高度互动与交流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满足于国内传播,而需要将视域拓展至全球范围。”[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之一,贯彻开放理念,不仅需要我们要吸收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还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堂堂正正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一)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应对西方价值观输出的需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一直存在,近年来,矛盾激化,斗争形势严峻。无论是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还是“超越遏制战略”,其实质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占领与同化,这直接导致东欧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便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目标。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业向社会主义阵营传播他们的普世价值,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漫威玩具、美国大片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应明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同时,还应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苏联和东欧国家应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没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最后,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应对西方价值输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人心,从而抵御和抗衡西方价值观输入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搞多元化。

(二)自身丰富和发展,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认可的需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凭借其自身的科学逻辑和强大的凝聚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媒体的关注。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前的阶段,培育和践行的范围还仅仅存在于国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较为匮乏,它的内涵还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身完善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更宽领域中和更深层次中对外传播,与全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3]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注入了新动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中国融入世界的开放、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价值观,从而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认可。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的竞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硬实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使之与国家硬实力相适应刻不容缓。“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超越政治与军事力量的更强大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扬中国精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得起考验;另一方面,要对外传播和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外民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我们有着深厚的基础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践行和传播起到了凝聚力量的巨大成效,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有着坚定的历史自信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又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国内发挥重大作用,还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是坚定文化自信重要体现。

(四)树立良好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良好的中国形象不仅包括我国公众对我国的认知,而且还包括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意抹黑中国形象,“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层出不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然而,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我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大国形象的需要。对此,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介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展示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该承担的责任。

坚持共同的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更高一筹,彰显出显著的优越性。为了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突出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五)贡献中国智慧,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演变,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和彼此联系前所未有,全球性问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开展全球行动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中华文明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在古代世界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方面,有利于以其强大的包容性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世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构建全球治理新体系;另一方面,世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又要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传播,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解决全球问题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虽然现在这样的联合体尚未形成,但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命运共同体。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自身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传播时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有自身的理论逻辑,更有明确的实践导向。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建设深入发展的产物。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是对广大人民的教育引导和文化熏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具有开放性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非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要为世界的更好发展凝聚力量,为解决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奠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特征和开放性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志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收了“协和万邦”、“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人民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共同价值理念,以自身的高度凝练和朗朗上口,统一全国思想,凝聚人民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智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困境,回答解决了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最大“底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是不变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是灵活多变的。中西方文化具有差异性,因此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广泛的弘扬和传播,基本概念创新性转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最大公约数,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更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利用图书、互联网、大数据等传播手段,依靠电影、纪录片、综艺、游戏等文化产品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灵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具有独特优势,但是还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化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二)民族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鲜明的民族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传播载体和理论体系的对外传播,要在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可四处开花。

(三)时代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要想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就应坚持时代性的基本原则。文化产品在创作时要紧扣时代特征,把握时代方向,引领时代潮流;传播载体要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

(四)多样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既定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传播媒体是可以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手段是多样的,文化产品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多样性,利用多种形式的对外传播载体,针对不同受众,满足不同需求。

(五)实践性原则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实践指导理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伟大实践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建设。理论又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相关理论匮乏,需要去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之举意义重大,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 孙丽娟,李志专.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70-74.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年版. 第38页.

[3]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年版. 第13页.

[4] 马振犊.以五中全会精神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提升[J].钟山风雨, 2020(06):1.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年版. 第45-46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294页.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