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互联网+”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衍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整合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入融入经济社会领域,不断增强各行各业创新性以及生产力。早在2015年,国务院便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促进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扩展,加快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互联网的发展,创新各行业能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以及新动力的重要措施。在“ 互联网 +”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气象服务面临着更大的需求和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互联网+”的内涵和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为基础,着重探讨“互联网+”时代精细旅游气象服务的建设思路,以进一步提高旅游气象服务的质量。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推动经济形态持续演变,从而为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创新以及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网络平台。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气象”给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和新机遇,气象部门正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旅游气象服务”同样如此,即将通过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资源高度集约化、特色化的旅游气象服务平台,为景区旅游产业升级做好系统化服务,让游客充分享受旅游景区即时气象服务、旅游指数服务、景观景点信息和生活保障服务。
2.旅游气象服务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还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对于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需求。不同部门的天气数据还缺乏信息共享性和协调性,严重阻碍了气象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与气候之间相关,适宜的气候有利于游客出行,而一些灾害性天气则会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利的气象服务,通过气象服务,旅游部门、景点以及社会大众才能有效预防灾害性天气,为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越来越火爆,人们生活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娱乐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社会大众对旅游业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安全性以及质量成为大家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在旅游景区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旅游气象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未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服务体系,而且大部分均处于探索的初期。按照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大多数地区还未建立的旅游监测站点。即使有的地方建立了监测站点,但是其整体布局也缺乏科学合理性,所获取的气象信息资料也不够系统全面。现阶段,人们大都只能获悉常规的天气实况以及未来几天天预报信息,而且对于一些深加工的专门的精细化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十分缺乏,迫切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完善旅游气象服务方式,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质量。
3.“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思路
3.1不同功能监测站点的设置原则
为了更好的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应不断优化旅游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资料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进而增强旅游气象服务质量。通常情况下,观测站点功能的不同,其设置原则也有所差异,结合监测站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气象监测站分成三类:(1)基础监测站。基础监测站的建设要求布局合理,监测要素全面、完整;该类站点通常布设在人流量集中的区域,例如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许多通往旅游景区的主要干道等区域。(2)雷电监测站:此类监测站涵盖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等监测设备,其通常需布设于山顶、山脉迎风坡、水域等区域,以增强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及时有效的开展雷电预报预警。(3)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主要涵盖气溶胶监测、负氧离子监测等设备,通常监测PM2.5、PM10等PM2.5空气中负氧离子、污染物空气颗粒含量,该测站是监测旅游景区空气质量的重要测站。
3.2数据处理与服务产品
3.2.1综合监测气象数据处理
首先,布设一个综合检测信息数据库服务器,整合从所有监测站获得的综合气象数据资料,并自动输入综合监测信息数据库。此外,要布设应用程序服务器。通常而言,移动设备在对综合监测信息数据库进行访问的时候,首先要通过HTTP协议向后台应用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之后应用服务器结合请求生成相应的SQL语句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将读取的数据库内容封装为JSON,其通过HTTP协议返回至移动设备,并且移动设备解析JSON,最后在相应的用户界面上显示。
3.2.2完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
结合功能不同,可以细分气象服务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下述精细化措施。(1)天气预报产品-基本气象站。应该做到每1小时播报 1~3 天之内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所有气象要素信息。每3 小时播报 4~7 天的气象信息。每 12 小时播报 8~10天内气象要素信息预报。每24 小时预报 11~30 d 内的气象要素预报。(2)天气预警产品。通常需要提前 10~20 分钟发布雷暴、大风、强降雨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并且及时发布大雾、台风、高温等灾害天气预警信号。(3)景观预报产品。通常涵盖雾凇、花期、日出、日落、瀑布等与气象紧密相连的景观的适宜观景时间以及位置。应不断优化旅游气象信息数据库、服务网站以及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多样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增加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便捷性、实用性以及直观性,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大众对旅游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需求。
3.3强化旅游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交流机制,加强旅游景区、旅游路线的天气监测和预报会商,重点做好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以及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和旅客科学规避气象灾害。建设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自动生成亦或者制作各类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一键式发布各大景区实时气象监测信息、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以及气象预警信息。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旅游气象服务面临着更大的需求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应注重科学规划布设基础气象站、雷电监测站以及环境监测站等气象测站,不断加强综合监测数据处理以及完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同时还需要强化旅游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牟嘉明.“互联网 +”时代气象信息服务发展与思考 [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1):238-238.
[2]王林.“互联网 + ”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