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该病在急诊科中比较常见,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因为护理不当导致入院治疗后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有必要对急性心梗患者护理方法进行优化,降低急性心梗患者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几率,保证急性心梗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病情不会出现持续恶化情况,这样才能在救护车到院后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展开抢救治疗工作。有研究表明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样本,观察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并发症情况。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9例、11例,年龄48~81岁、平均(59.2±3.1)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48~80岁、平均(59.1±3.2)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实验经过医学伦理会批准。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分析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常规院前护理需要在接到患者之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通过救护车上的仪器设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通过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病史及心肌梗死情况,简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入院后抢救方案,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工作做好后与医院医护人员及时沟通患者病情,救护车到院后立即按照既定抢救方案对患者开展抢救治疗。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指的是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之上增加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救护车接到患者之后医护人员在开展抢救工作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让其认识到该病症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可以正常存活,然后通过病情分析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最后在入院前即可建立起患者的治疗信心,这样患者抢救成功几率即可得到提高。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1(2.50)、0(0.00)、0(0.00)、1(2.50);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2(5.00)、4(10.00)、4(10.00)、10(25.00)。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情况对比[n(%)]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1(2.50)、0(0.00)、0(0.00)、1(2.50),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分别为2(5.00)、4(10.00)、4(10.00)、10(25.00),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可见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具有积极影响,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下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降低,因此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适合在院前急救护理中进行大范围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