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马文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文博,. 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3.4. DOI:10.12723/ccn.2023.157031.
摘要: 基于社会服务视角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研究。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服务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结合,满足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和社会服务需求,促进地方音乐文化产业、音乐传播创新发展中对音乐类人才的需要。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不断促进社会服务元素与音乐专业课程融合、整合音乐专业课程资源、完善结合质量评价体系、扭转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关键词: 社会服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DOI:10.12723/ccn.2023.157031
基金资助: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必要性

社会服务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服务是大学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优秀的人才应当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服务进行结合,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日益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内容。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包括地方经济、艺术产业、市场需求、文化传播等,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逐渐与社会服务结合,从社会服务视角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首要选择。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高校在办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探寻符合地方社会服务需求,满足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是当前重要的学术热点。

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看,音乐作为基础艺术学科专业,就业渠道丰富,人才类型多样,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的音乐专业人才是新时代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首要办学目标,能够满足地方音乐文化产业、音乐传播创新中对音乐类人才的需求,帮助高校科学合理地制定办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性有待加强

过去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存在着“两张皮”的现状,新时代中随着人才需求定位的变化则打破了这种现状,要求加强两者的相关性,让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中在教育教学制度、课堂实践、课程项目中联系更加紧密。但是目前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仍然不够紧密,尤其是社会服务理念意识、教学融合融通缺乏连贯性。

(二)学生的服务主动性不够积极

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源,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不能直观地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学习兴趣和意愿也不够,直接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服务信念,最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服务规范和道德是未来应当关注的问题。学生的社会服务主动性不够积极,究其原因与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且不够全面有关,目前社会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获得不够及时,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全面、及时地获得学生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信息,客观真实地将信息反馈于教师,帮助其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但是目前评价机制无法让教师准确接收学生的社会服务情况,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社会服务心态、社会服务道德以及社会服务规划等相关信息。

(三)专业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够完善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目前看部分高校优化了音乐专业课程目标,例如增加了社会服务目标,加强对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目标考核,对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行业、了解音乐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还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能,实现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但是总体看在两者结合中,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仍然缺乏细致且有针对性的编排,社会服务的特色没有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服务对接乏力,课程目标和任务安排也没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性。

(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实践效果不够明显,对地方音乐行业产业的发展作用有待继续观察。虽然许多高校在音乐专业课程中进行了社会服务元素的渗透和融合,但是从教学信息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职业技能的理解以及职业荣誉感都没有显著提升。课程内容整合之后的每一模块所对映的教学任务不够具体,社会服务切入点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任务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在实现教学任务中选择的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课程载体的拓展性不足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纵览各地方高校公开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大致相同,相互模仿和复制的做法较为常见和普遍,这不利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应用型定位,也忽视了当地音乐行业产业的特色,不利于地方音乐文化传播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推动社会服务元素渗透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首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保证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发展,这符合职业教育中所提倡的具体要求。结合社会服务现状和目标,加大跨学科课程整合力度,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政元素有机衔接,实现社会服务知识点与音乐专业知识点相互贯穿渗透。教师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管理者,还要教授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倾听”学生想法,要明确教师的综合型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加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修养。教师要找到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点,如何将社会服务元素巧妙的融入到音乐课程内容设计中,让学生不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同时,又提升教学效果。

(二)坚持多主体参与模式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中要坚持多主体参与模式。在新时代下,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结合是一项战略性教育工程,必须通过多主体参与才能完成。多主体参与是指“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主体参与模式。在多主体参与互动模式下,探讨企业应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与高校建立可持续的职业实训基地,培养理论与操作并行的综合型人才,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和技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中,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做到以社会服务为中心,推行特色音乐教育,扩大外延,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音乐行业产业上找到最佳结合点。

(三)坚持核心素养培养观念

应当立足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人文素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具备优秀的学习及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把握注课程内容背后蕴含的音乐价值。推动不同课程间音乐元素与社会服务元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文化情境,扩大学生的宏观视野,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的视角去把握和运用知识。

四、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促进社会服务元素与音乐专业课程融合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挖掘社会服务元素,加强社会服务元素利用效果提升,这样才能让社会服务元素与相关课程的价值融合进一步提高,应当发挥多主体参与优势,促进制度、机制、教学方案、评价体系的改善和优化。

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全员参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专业优势,围绕音乐专业课程建设,统筹和整合教育及社会资源,调动学校、企业力量,推动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专家的全员参与机制,让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全过程覆盖。通过积极探索高校音乐专业人才模式,构建由当地政府、高校、音乐行业协同推进的教学模式方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充分激发课程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多方联动、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教学新模式。另一方面,结合信息化教学技术成果优势,建立新时代 5G 互动课堂,开创课程实践新方式,强化服务社会能力。通过创新方式来解决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解决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促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资源均衡化发展。

(二)整合和丰富音乐专业课程资源

整合和丰富音乐专业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对接音乐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途径。一方面,整合《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中,将地方音乐特色元素与课程的社会服务点进行结合,让教育对象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建立地方音乐文化传播传承思维。总之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让课程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精准地与教学目标和任务实现对接。例如可以将当地音乐非遗保护项目与课程资源进行对接,当地高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工作室、美育平台等为载体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当地的音乐非遗艺术。许多地区通过政策引导,让当地的音乐非遗艺术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学生通过了解这些非遗资源,能够将自身所学与音乐非遗项目发展联系起来,未来作为年轻的“传承人”接力传承重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让音乐文化传承遍地开花,最终实现音乐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双赢,提高区域文化形象,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影响力,这也是服务社会能力的体现。另外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教学技术实现教学中文图、音频、视频、线上服务等一体化资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精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变化,挖掘学生潜在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构建课程资源矩阵。音乐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音乐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音乐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驱动力,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运用到音乐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在微博、微信、校园网络客户端、教学平台主账号下开设定位和功能不同的子账号,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接触学生,为音乐专业课程资源下载、分享等提供高效、快捷、智能的服务。

(三)完善结合质量评价体系

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本课题将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几方面进行评价体系构建,从“自评——他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构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要求的评价体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构建以科学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条件。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围绕学业成绩等指标展开,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性、成长性等综合情况。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水平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中,还包涵了学生的职业心态、职业认知思维、学习方式、可持续性水平、职业技能等不同维度的水平。未来应当完善评价体系,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评价工具,推动了他评、自评、互评、匿名评、线上评等混合评价方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让评价效果更加全面、综合。例如通过手机 APP、微信小程序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案等上传到大数据平台,组织师资库专家进行科学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有效。

(四)扭转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包括课程项目、教师队伍、教材、管理工具等。举例来看,制定符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普标教材,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加强跨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发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的课堂、远程教育实训平台等等。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当扭转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把握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趋势,认真思考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以及差异化学习习惯,应当深刻认识到社会服务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无论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都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必须意识到音乐行业产业环境对音乐类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培训的内容要紧贴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需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提高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秉承“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针对社会对全能人才的广泛需求,新闻学专业设计了“音乐理论课程——音乐产业校内外实训——毕业音乐作品实践”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思路。

结论

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结合是新时代高校音乐专业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必然选择,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除了具备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备舞台表演、艺术管理、市场营销传播等社会服务技能,可以持续不断地为音乐行业提供优质人才,助力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助力民族民间音乐传播传承。

参考文献:

[1]毛静. 地方民办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应用——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J]. 剧影月报,2022,(02):130-131.

[2]崔一鸣. 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导下的高校音乐专业建设[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82-84.

[3]苏蕾.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模式分析[J]. 艺术评鉴,2022,(20):89-92.

[4]杨芳. 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构建[J]. 岭南音乐,2021,(05):57-60.

[5]魏莉丽.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探索[J]. 戏剧之家,2021,(21):88-89.

[6]王善虎. 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 宿州学院学报,2021,36(04):81-84.

[7]李虹.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2020,(16):170-171.

[8]王丽婧. 简述高校音乐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J]. 艺术家,2019,(11):69.

[9]林赛君. 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6):159-160.

[10]唐馨. 浅析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J]. 大众文艺,2013,(15):232.

[11]罗原. 努力推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J]. 文史月刊,2012,(08):94-95.

[12]李莉. 论服务社会艺术实践与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J]. 大舞台,2012,(04):201-202.

[13]王旭东.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3,9(18):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