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周围性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群,原因是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问题,受外力作用,可发生骨折。手术为治疗髋关节周围性骨折的主要方案,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情绪、耐受力等因素影响,围手术期恢复效果极易受到阻碍,因此需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本文实施对照研究,将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组后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分析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价值,就实际情况进行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接受治疗的髋关节周围性骨折患者作为探究主体,共有78例,研究时段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以数字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是53-79岁,均龄(66.07±3.67)岁。治疗组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是55-78岁,均龄(66.08±3.69)岁。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未发现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营造轻松、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严格无菌操作,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
治疗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主要内容是:(1)术前护理。术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等工作,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骨折发生原因、治疗措施、预后等情况。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缓解负性情绪,同时可介绍成功治疗病例,强化治疗信心。术前指导高营养饮食,避免进食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1]。(2)术中护理。严格根据疾病情况准备相关器械和药品,调节手术室内适宜的湿度与温度,协助医生摆放体温,有效暴露手术位置,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问题[2]。(3)术后护理。术后早期禁食,胃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摄入维生素、蛋白质,进食蔬果,预防便秘。术后1天可帮助按摩下肢,适当抬高患足,可促进血液循环,术后2天指导进行肌张力训练,手术1周逐渐进行下床活动[3]。
1.3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以患者特点及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内容设计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判定内容是不满意(分值低于50分)、一般满意(分值为51-89分)与非常满意(分值高于90分)。
康复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量表评估,分值和髋关节功能存在正相关,同时记录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4.0软件对于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x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评价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1分析。
表1:护理满意度分析表[n/(%)]
2.2康复情况分析
表2中数据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护理前的Harris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表2为具体评估数据。
表2:康复情况分析量表(x̄±s)
3讨论
髋关节周围性骨折是一种因外力作用后发生骨折的情况,主要与老年人关生理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存在关系,骨折后患者生理与心理均受损,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若对于疾病认识不足,极易发生二次损害。常规护理内容可促进生命体征稳定,处理预防并发症,但是由于老年人较为特殊,常规护理难以促进术后恢复[4]。快速康复为新型护理模式,最早由丹麦医生提出,将其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与护理技术,可减轻骨折对于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创伤,可为术后恢复创建良好、积极的条件[5]。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周围性骨折手术围术期中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恢复,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实施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玉楼,项晓玲,潘春凤.研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关节周围性骨折围术期的护理效果[J].智慧健康,2020,6(36):125-126.
[2]宋云霞,刘慧,李美慧.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髋关节周围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2):73-75.
[3]陈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髋关节周围性骨折围术期护理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0):1+5.
[4]吴燕妮,陈光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在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0):159-160.
[5]李新梅.快速康复外科在髋关节周围性骨折围术期护理中的运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