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教学的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大部分教师已经知道体育科目给学生发挥的关键效用,有关授课方式也逐渐变得多种多样,这在极大限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做三方面展开融合,做到三者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在做中学习,授课才可以顺利地展开。在授课的时候,教师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详细地设置课程,在学习的道路上持续地完善自己,进而带动学生有效学习。
一、职高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会带领学生做简单的体能训练,有时一堂课只有跑步一个项目,这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并不高,更不要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上,缺少教学形式和模式的创新。另外,由于职高阶段的课业任务比较重,体育课程少之又少,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高强度的锻炼,学生很容易出现抵触心理。
(三)教学理论不够完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运动结果上,很少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心理品质,这会导致学生无法对体育运动产生正确的认知,甚至会出现心理过于脆弱的情况。另外,教师对学生同一化的教学内容难以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二、在职高体育教学中落实“教学做合一”的相关策略
(一) 以情景创设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职高体育教学过程中核心素质培育需要从技能训练与竞赛体验两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发现体育学科的独特性。教师可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组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过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将会形成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为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形成夯实基础。不仅如此,同样可将体育训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健身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在训练中提高身体素质。
除此之外,职高体育教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参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在体育课堂开展前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以及体育教学效果,通过单元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引领学生全面参与体育课堂,学生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后,将会形成自信心与获得感,大大提高体育训练的热情。如,在篮球专项课程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篮球这项运动的了解,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规划,以每节体育课为载体,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事先预设的技能与动作,通过规划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间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营造有利条件。
(二) 探究式授课方式的运用,助力教学做合一
在进行探究式授课时,教师应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遵循差异,根据学生的特征展开授课,确保探究学习活动可以顺利展开。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带领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探究学习的范围中,促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更新自身原本的知识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看重个人素养提升以及看重个体进步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掌握课程的重点以及知识点,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使用动作的重要环节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及指正下经过主动探究,更快速地寻求合适的处理方式,精准地把握要点,掌握技巧。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很少获得教师的帮助,通常遇到问题都是自己解决的。引导探究对学生理解知识以及累积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效用。通常来讲,学生刚开始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因为还缺少相关的经验,所以不是很熟练。这时教师就要主动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以适量地减少帮助,逐渐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促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单手肩上投篮训练时,由于单手投篮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控制好自身的平衡,这是展开活动的基础,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点,让学生自己拿着篮球进行学习,进行反复的测试来掌握投篮的最佳动作;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技能,让学生当自己的主人,这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并且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三) 进行团队合作教学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活动作为教学载体的,通过团体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职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之中加深他们对于竞争与合作的理解。一群人在一起运动,不仅具有良好的锻炼氛围,更是一种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交流的方式。体育锻炼溶于各种体育运动、活动中,由于其本身便带有一定的群体性以及合作性,职高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团体运动来实现人际交往,在运动之中实现群体归属感以及自身的安全感。并在与群体的合作之中加深对自身的认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社会交往是一个复杂的交流系统,包罗万象,并不仅仅针对语言文字上的直接沟通,还包括了许多深层的交往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目光表达等。通过团体组合来在体育锻炼之中形成合作关系,可以促使不善社交的职高学生群体在相互合作的运动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沟通交流,在真实生活之中与他人产生直接的情感互通。并在这一过程之中促使这一学生群体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与帮助,形成一种正面积极的情感反馈机制。
(四) 将个性化教学与体育理论相结合
在教学时,教师要将个性化教学与体育理论相结合。在个性化教学方面,由于不同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训练项目,让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信,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或性别差异,把学生分为篮球组、足球组、体育娱乐组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加活动。在体育理论方面,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将体育理论知识融入活动中,让学生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体育精神内容,通过介绍优秀运动员的事迹,让学生充分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掌握体育知识。
总而言之,体育在职高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学做合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之中的深刻应用,可以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创新性和情境性的充分体现,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学生未来可以全面发展。教师应以“教学做合一”为基础,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旭.“教学做合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师友,2019,42(02):15-16.
[2]孙艳霞.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学周刊,2014(3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