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不同层面归纳当下出现的“急难愁盼”问题
1.1学生层面:课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到位,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与肥胖率持续走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团队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没有强制的学练活动多数学生懒得动、主动参与学练的学生数量还不够多。
1.2教师层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难以设计、大单元教学计划尚未科学构建、新样态的课时计划与以学定教只停留在理论研讨中、结构化教学不会安排、情境创设能力欠佳、健康知识技能渗透不够、对抗性游戏比赛缺失;过程性评价及对学生学业评价以简单量化为主、问题意识欠缺、课堂反思缺乏或者流于形式、教学研究意识淡薄等等。
1.3家长层面: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就行;少生病就是健康;不少家长认为,当孩子在校内运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与受伤,不分原因,一定找学校要个说法。校外亲子锻炼占比不到一成,在家长心目中,体育是一门副科,成绩无所谓。
2从不同层面归纳“急难愁盼”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下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所呈现的上述“急难愁盼”问题,从可治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主体思想的影响,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中被弱化,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的根源。
2.1从学生层面来看:体育课就是教师带着大家学习运动技术,更多为单一技术的练习课,没有形成运动技能、也没有掌握运动项目,课后或者校外练习的少或者不练习就是一种必然结果。即便体育好的同学,只要文化成绩不好,也不会被上一级优质初中学校录取。要想上优质的中学,学习不好是上不了的;所有的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等等政策,在具体的小升初中,都变成了“墙上的政策”。
2.2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学科地位偏低影响,一是年终考评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二是评职晋级地位没有得到重视与激励;三是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推诿扯皮等。导致教师不思进取、更有不少人选择“躺平”,导致出现大量的“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的“三无七不”体育课。
2.3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升学、统考政绩压力,学校行政主管领导们不得不把学科类永远放在绝对核心地位来对待,评优评先向学科教师倾斜,教学能手评比都是优先推荐学科类教师,貌似本学校不出几位以“语、数、外”为主的教学能手,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让人信服。可想而知,这样的群体意识,必然导致的现实情况是,体育课开齐开足、但是谁上就不一定了(专业体育教师数政策性缺编),体育课教学效果只看安全和教了多少,其他无所谓,这样的评价观念与意识成了常态化。加之体育优秀与否既不会影响到学生评优评先,在班级管理中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副课地位。
3纾解“急难愁盼”问题的几个着力点
针对上述体育课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一体化”的理论,结合新课标要求系统化整改。
3.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体育育人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层面,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体育学科教学改革文件,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3.2理顺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机制效率。“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保障和政策保证。重新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是高质量推进体育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学校内部以体育人良好生态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党政一把手必须重新审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建立一把手管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责任制与问责制;教导处引领、制订、督导、评估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考评办法,抓好抓牢“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抓好抓牢校级各种体育竞赛工作和学校体育教科研工作;大队部统领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各种社团、兴趣班活动;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抓好校外“第三课堂”的体育活动,让每天校外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到实处,让体育锻炼形成校内活动重视有人抓,校外行为养成有人管的良好风气。
3.3重视“课堂革命”,焕发学科应有活力。当下,呈现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并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这三大现实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过去很多时候,人们把体育课等同于学校体育,把所有学校体育的任务都压在短短40分钟的“第一课堂”上,忽略了同是学校体育一部分的“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陷入两个“极端”:一边是“第一课堂”时间短、任务重,不堪重负;一边是“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时常被占用、被忽视现象。笔者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就像是两个“车轮”,相互协调,“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如在足球教学中,学生通过以足球技能单一技术学习、组合技能练习和游戏教学比赛、展示等结构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完整体验足球运动的魅力,让核心素养在结构化课堂学习中得到培养。通过课堂中的分层分组合作学练,小组探究学习,使每一名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在“第一课堂”上学会了动作方法,还需要在“第二课堂”进行勤练、常赛,方能掌握足球运动的关键能力——运动能力,也只有在游戏比赛、展示的真实情境中,才能让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4结语
总之,当下困扰小学体育课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制约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改变体育课程育人观念,厘清各自学校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积极探索纾解这些“急难愁盼”问题的智慧办法,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落实素养导向的育人策略和路径,学校体育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幸福体育: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寻[J].体育教学,2022,42(12):8-9.
[2] 于素梅,彭庆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幸福感追寻与实践方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6):602-610+648.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2.06.003.
[3] 游学军,黎杰,游启栋,陈明建.微课在课后服务足球社团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体育视野,2022(21):109-111.
[4] 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
[5] 游学军.“一校多品”抓落实体育创新结硕果——杨凌高新第二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实践探索[J].青少年体育,2019(06):61-62+74.
[6] 游学军,张爱红.开展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