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行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当前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改进高职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二、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兴趣和习惯培养,道德素质和团队意识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抗疾病的能力。参与体育活动还可以活跃大脑,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爱好。学生在重复的体育锻炼中,还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不仅利于校园学习生活,也会使学生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成为终身受益的习惯。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运动道德。许多体育项目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集体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需要高职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当前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时分配不足
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体育课时分配较少,一般只有每周1-2节课。这远不能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需要。部分专业甚至没有设置体育课。课时不足直接制约了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安排体育课时间不少于每周4个课时,但高职院校由于注重专业教学,往往将体育课缩减。据统计,约60%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只有1-2学时,远低于要求。个别院校甚至连1学时都未达到,部分专业更是完全取消了体育课。这种课时分配严重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镜头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视力下降,亟需增加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二)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当前高职体育课程以球类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对于一些非球类体育项目缺乏设置。内容的单一化不能满足不同运动兴趣的学生。调查显示,约70%的高职体育课以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为主要内容,健美操、武术等非球类项目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速滑、飞盘、街舞等也很少涉及。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无法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亟须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丰富体育项目种类。
(三)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大多高职体育课程仍以基础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较少采用观摩赛事、案例分析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传统化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约80%的体育课程都是先理论介绍,再组织技能训练,欠缺教学环节的丰富性。教学手段也以语言讲解为主,很少采用视频展示等信息化方式。教学方法的单一使课程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观摩赛事、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增加体育课程学时
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课程学时比例提高到全部课程学时的5%以上,保证每周不少于4学时。同时,可开设体育选修课扩大体育教学范围。这需要学校增加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持。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合理扩充体育课学时;配备足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满足课时增加的需要;招聘更多合格的体育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学校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增加体育课时才能实质性实现。这对增强学生体质,实现教学目标非常必要。
(二)设置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
在传统的球类项目基础上,再增设一些非球类项目,如武术、健美操、户外运动等。还可开设一些时下流行的体育项目,并配合完善场地设施。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区域及学生特点,设置一些特色体育项目。同时,体育课程要突出选修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学校要配合建设各类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提供设备支撑。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的参与兴趣,使教学更趣味性。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加视频课件展示、组织观摩比赛、开展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此同时,要强化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其次,要关注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要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等信息化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个别指导、分层教学等方法。只有做到教学方法多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关注不同专业学生体质特点
不同专业的学习强度和要求不同,这会导致学生体质分化。体育课程要因专业制宜,提供个性化教学。如艺术类可增强柔韧性训练,设计类可强化防近视操。实现体育教学的定制化。具体来说,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质现状,分析其特点。然后针对性地设计体质测试内容,进行测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体育培养方案,组织定制化的训练。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体质培养并重。只有关注专业差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五、结束语
当前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存在课时不足、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等问题,这直接制约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的发挥。要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质量,必须进行课程设置的全面优化。学校和教师要从增加课时、优化内容、改进方法、关注体质等方面入手,使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仅有理想的课程设置还不够,还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资源配备上下大力气,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当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课程设置的变化。只有系统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才能把高职体育课程打造成为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有力途径。当然,高职体育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探索。本研究就如何优化高职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一些意见,以期为当前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对高职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永梅.结合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整体设置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1, 33(5):4.DOI:CNKI:SUN:ZJTK.0.2011-05-019.
[2] 王颖.西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内容优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22-08-18].DOI:CNKI:CDMD:2.1013.282268.
[3] 钱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体育画报, 2021, 000(006):151,153.
作者简介:王东(1980.5-),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