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运动中的困难, 能够锻炼学生坚韧的品质,能使学生遇到困难敢于面对,为学生今后的在学习、生活、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学校需加强体育建设
学生素质能力不提高不能仅靠某一学科教师 ,而是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作,让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到每一个角落。 针对于初中体育的素质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的完善将给学生的体育素质带来直接的影响,让学生有场所锻炼,能够安全的进行训练,都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在有经济支撑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建设多种体育设施。如:室内体育馆,为学生配备游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一系列的设备 ,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与检查制度,对设备进行管理 , 尽量减少人为的损坏,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及时维修或者购入新的设备,这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是完好的,从而,有效的避免学生因为体育设备而受伤的现象,保障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二、设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学生和教师都拥有正确的体育意识才有可能顺利、高效的完成素质教育,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素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要给予学生运动放松的时间,尽不要占用学生的运动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每周都能拥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进行学习,才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作为学生,他们意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平时只专注于文化学科知识的学习,长时间坐在教室之中,没有自主运动的意识,有些学生可能连体育课都逃避,利用体育课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长期不锻炼的危害,以及体育锻炼能够给其带来的好处,使得学生对不运动的现状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视体育知识的学习,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之中。
三、体育活动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是一个需要引领,慢慢渗透的过程,只有在有效的引导之下,才能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感悟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得到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教师在开展足球的相关知识内容时,足球是一项需要耐力的运动项目,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进行耐力训练,让学生进行1000米耐力跑项目,可能有不少学生很难跑完全程,所以教师要给与学生鼓励,让学生能够坚持跑完全程,以此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足球技能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两人一小组进行脚内侧传球和脚内侧接球训练,在训练中难免会因为失误发生一些磕 磕碰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原谅,能够接纳别人犯的错误。最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进行足球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训练,一方 面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操场上动起来。另一方面比赛有输赢,利用这一点教会学生友谊第一,要勇于面对失败,善于总结失败。同时,比赛需要团体协作,学生必须要互相信任、合作才能进行比赛,因此,通过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团队的力量、团结的作用。以上教师及时的引导都能让学生形成高贵的品质和必备的精神,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得更远、更好,从而实现体育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培养对策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合作精神
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 意志、品质等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明确这一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基础与前提。小学体育材料中有关体育精神的内容较为缺乏,且专有名词太多,不利于小学生理解与消化,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寓学于实践,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传授体育知识、培养道德意志、树立合作精神。首先,要在实践中传递合作意识与精神,让学生感到体育合作的乐趣,进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有利于其体育精神的消化吸收。例如针对学生不喜欢跑步的情况,老师可以采取小组接力跑步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抗拒和压力,对团队合作集体完成目标有了初印象。其次,要加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采取其他体育项目例如跳绳踢毽子,多人一组,每人成绩累计为小组成绩,对于获胜的小组给予必要的奖励,由此在具体活动中树立起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参与感的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与荣誉,加深对于团队合作观念的理解。 最终,要树立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可以采用拔河这种适合多人运动的合作项目,在班与班之间举行比赛,相比于跳绳分组累计成绩而言,这种运动真正将所有学生联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也可以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的风气。
(二)培养坚强意志,形成良好风尚
坚强意志是体育精神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小学时期是学生的最佳发育期,此间学生处于精力充沛、身体素质上升、基本体能增强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帮助学生形成坚强意志,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遇到挫折的态度有重要影响。教师应通过适度的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但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考虑到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强向,上的体育精神。例如,在八百米长跑训练中,很多同学会出现不敢跑、不想跑的情况,在跳远训练中,也有同学会因为不自信而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可以严慈兼济,首先为同学讲解八百米跑与跳高的技巧,使学生可以更顺利的完成任务,其次,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 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参加八百米长跑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 体状况,遇到不适情况及时制止。对于跳远训练,教师可以给每位同学三次机会,取最高成绩为最终成绩, 在“一次更比一次远'的心态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培养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更会积极探索技巧,争取不断提升。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目的,也促使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敢于尝试、不断超越的坚强意志真正将体育精神传达融入小学体育日常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 [1]邱丰萍.初中体育教学中常见安全风险及规避策略探微[J].考试周刊,2019(66):124-126.
· [2]饶玉芳.探究体育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6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