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一些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产业在快速的萎缩,甚至消亡。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先后进行了民族民间文化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物普查等。其任务和责任就是要开辟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全面协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
就如在浙江省嘉善县域内的窑文化产业,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保留住原始的窑墩、传统的技艺及产品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打响“浙江制造”的民间文化产业品牌。
一、嘉善窑文化的历史及四个金字性招牌“点”的现状
浙江省嘉善县位于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浙江省东北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境内境内水网交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六千年前已有先人在此生息,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扬天下。嘉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和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要落实构建浙江省嘉善县域的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新发展格局,在浙江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了解窑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现状,只有弄清了有关的源头及目前的境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继承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一)悠久的嘉善窑文化历史。据有关资料介绍,秦砖汉瓦,远古有之。相传当年秦始皇为抵抗匈奴入侵,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一道口头圣旨。只因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马”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后造就江南一带制窑业发达。还有一种传说为,干窑的大胜寺里有九缸十三坛金银,龙长老招募千军万马用尽所有金银,正为日后的日子发愁时。有一位年长的头领建议,利用原本高低起伏的土丘,制作千砖万瓦,这样不但解决了军士们的吃住,还造福了一方百姓。从此,千军万马变成了千砖万瓦。制作砖瓦的工具就有兵士们用的三尖两刃刀、月牙铲、弓等兵器①。
传说是动听美丽的。然而有着千余年烧窑历史的嘉善干窑,确曾被称为千窑之乡。窑业鼎盛期间,曾有千座窑墩,而称之为“千窑”。后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把“千窑”读作“干窑”后,就一直叫作“干窑”。这从明万历《嘉善县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砖瓦,出张泾者曰东窑,出千家窑者曰北窑。”《康熙县志》记千家窑“民多业窖”。嘉善窑业兴盛于凇沪开埠、太平天国革命之后,以干窑为中心,发展到范泾、地甸、界泾、上、下甸庙等地。民国十九年前后,全县还有窑墩700多座。到上世纪50年代,干窑镇还有70多支窑工队伍。
历史上嘉善干窑以生产京砖和瓦当而闻名遐迩。有古籍《金砖墁地》这样解释:“京砖”,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 后逐渐走向民间富户。明清时期,京、苏、杭等地的官府建筑和大户人家的宅第都以用嘉善干窑的砖瓦为荣。
(二)四个具有“金字性”招牌的嘉善窑文化现状。从查阅有关资料获悉,嘉善县域的窑文化,有四个具有“金字性”招牌的点。
1、有一座“活遗址窑墩”。即位于嘉善干窑镇治本乌桥头135号的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该厂前身为清代沈东窑,是专门烧制用于首都建筑所需砖瓦的“御窑”。其烧制的青砖被称为“京砖”。双体古窑墩,2005年5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活遗址窑墩”,具有150多年的煅烧经验。长期从事平瓦、小瓦、青砖、方砖、旺砖、檐口滴水瓦、挂檐瓦、大桶瓦头、小桶瓦头、圆桶瓦头、小瓦头、凤凰角、二龙戏珠以及花古砖的烧制。形成制烧一条龙生产,选用品质优良的泥土为原料,经过设备搅拌打压后进入半成品库房自然凉干。其传统建材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和百年不褪色的优点,在前卫的新潮流中,不失古典优雅之美②。
2、有一处“近代民族工业遗址”。即位于嘉善县干窑镇三仙路南侧,南临凤桐港,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陶新机制瓦厂遗址。该遗址是嘉善最早有记载的民族工业,也是我省第一张国产平瓦的诞生地。国产平瓦的诞生,结束了外国垄断中国平瓦市场的局面,同时也反映和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该遗址现存运坯码头一座,有9个台阶,长 3.75米,宽 4.1米。是制坯车间所在地,外地运来的粘土在此制成平瓦坯后运到窑墩烧制。《嘉善县志》记载:民国七年(1818),干窑商民潘啸湖等人仿制“洋瓦”成功,筹集股本2万元,创建陶新机制瓦厂,投产后获利颇丰,继起者有泰山、生泰、华新等机制瓦厂,其平瓦质量均可与洋货相伯仲。
3、有一个“江南瓦当陈列馆”。该馆位于古镇西塘西街51号,是嘉善县收藏协会副会长、收藏爱好者董纪法先生通过40多年的收藏积累而创办的。馆中藏品有泥质灰陶瓦当达3000多件,300多个品种,包括脊瓦、滴水、哺鸡、陶俑等,造型各异,各显风姿。有唐代兽面瓦当、明代的暗八仙瓦当、清代的龙形瓦当、梅寿扇形瓦当、民国时期旗帜寿字瓦当,还有行业清代“医”字瓦当。形状有方形、圆形、扇形等等,图案更有“平升三级”、“五子登科”、“丹凤朝阳”、“四福祝寿”等上百种。滴水是瓦当馆的又一个重要收藏品,品种也达40多种。馆内陈列的还有花砖、中空砖、方砖、台砖、黄埭砖和京砖等达十多种。其中京砖是最为名贵的一种砖③。
4、有一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与技术教育先进学校”。该学校就是位于嘉善县干窑镇镇北的干窑中学,本与驰名全国的原浙江砖瓦一厂相邻。后浙江砖瓦一厂关闭,原厂址废弃。2002年干窑中学扩建,征用原砖瓦一厂部分土地。现有的学校校区大部分是在原砖瓦一厂的窑址上扩建而成的。该学校从2004年起,开始了窑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专门配备了辅导老师,帮助学生对窑文化信息资料进行搜集,陶艺制作以及陶艺创意和美化的指导。学校还编著了《窑文化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对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的同时,对学生的陶艺品进行展示评比。由于成绩显著,于2005年11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与技术教育先进的学校”。
二、嘉善窑文化产业继承和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任何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必然导致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萎缩甚至消亡。当然,嘉善的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它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四个尴尬的处境。
(一)窑墩在淘汰。据有关资料报道,1958年左右,国家开始平整土地,同时禁止在良田采泥,于是洪溪镇上的土窑大量被拆。从最多时候的150座到剩下40多座。包括干窑等乡镇的土窑同样被拆多留少。昔日的“千窑瓦都”,如今只有两座窑墩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只有少数几座被确定保留外,其余的已经基本被拆除④。窑墩作为窑文化的一种载体,剩下的这些均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二)窑工在速减。上世纪50年代,干窑镇还有70多支窑工队伍,许多窑工要靠这门手艺来养家糊口,而如今只剩下不到3支。而这些最后的窑工,如今都年事已高,属祖辈级的人物了。他们随着年龄的老化,体力、记忆等各方面都在急剧的衰退,这就引发了传统制窑业后继泛人的状态。
(三)窑艺在消失。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现代建筑物风格的变化,摩天大楼的出现,材料如水泥、地砖等元素的加入,使古建筑材料需求量急剧减少,生产京砖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伴随着掌握窑工艺术的老窑工的所存无几,作为传统的京砖、瓦当的生产技艺,也将随老窑工的逝世被带入坟墓。渐渐地,几乎没有人再烧窑了,制作京砖这门手艺也逐渐被埋没。如今,已濒临到优秀传统工艺失传的边缘。
(四)环境受影响。土窑用黏土烧砖制瓦,需消耗大量的耕地。2006年,嘉善县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出台了关于“黏土砖瓦行业整顿”的文件。黏土烧砖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要求除省级及以上文化部门认定的具有历史文物保护价值的砖瓦窑外,对现有黏土砖瓦生产企业分批淘汰①。这是一个矛盾又迫不得已的事情,一方面要拆除,是为了保护耕地与环境;另一方面拆除了,将使这个传统产业包括生产京砖的有关古建筑材料厂也要面临淘汰,传统技艺面临失传。这就如一把双刃剑横在那里,需要用睿智去亟待解决。
三、探索嘉善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当今飞速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将窑民的勤劳智慧,窑墩的活态遗址,瓦当的独特质朴,京砖的精湛技艺保存下来。又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拓展悠久璀璨的嘉善窑文化产业,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嘉善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传统型”生产技艺,传承美誉度。 请现还健在的老窑工、民间爱好瓦当收集的名家、懂行的学校教师和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等,特别是现在还在从事传统建材生产的行家,一方面回忆、讲述、挖掘、整理有关窑文化的历史传说、民谣故事等有关民俗民间文化,以丰富窑文化的厚实度。另一方面请他们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字记录、摄影摄像和数字化网络对有关京砖、瓦当等一系列的传统生产技艺,抢救和保存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窑文化的美誉度。还要提升机械化设备和技术改造,加快窑文化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改善窑文化资源的保护条件和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健全动态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窑文化产业保护体系。
(二) 整合“金字性”招牌资源,提高知名度。从一定意义上讲,金字性招牌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竞争力,甚至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如古称“御窑”现为“活遗址窑墩”的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可充分利用其生产古建筑材料的稀有优势,在生产上提高科技含量,减少污染。开发独特的产品,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从而打造、打响传统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我省第一张国产平瓦的诞生地,被称为“近代民族工业遗址”的陶新机制瓦厂遗址,进行修整包装,将其打造成宣传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连接点。有董先生集30多年,收藏积累而创办的江南瓦当陈列馆,是凝聚、展示优秀窑文化的历史窗口,来参观的游客,因时间关系或相关知识的缺乏,只能走马看花,不能详细了解。可以将一张张瓦片,一块块京砖拍摄成照片,配合文字的介绍,编成画册,制成光盘,通过网络云文化宣传。这样一件件地介绍,让游客将软件的资料买回去,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在原浙江砖瓦一厂厂址上扩建的,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与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的干窑中学。有一批喜爱窑文化的师生,他们创作的作品,在省市级及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可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智力,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或摆进陈列室,或走向市场。总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提高各方的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富有特色优势和古建筑的产品系列。推进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共同富裕。
(三)拓展“窑文化”综合资源,开发旅游业。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嘉善县干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当地要筹建一座窑文化博物馆及相关的附属设施——窑乡风情街。这对旅游业的开发将起到一个质的飞跃,它可将原本零碎的资源,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大整合,譬如将软件的、硬件的资料,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作品陈列其中。一方面通过制作、展示作品,另一方面可将像珍珠样散落的“金字性招牌”,通过一定途径把它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挖掘窑文化综合资源,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与周边的西塘古镇、巧克力小镇、碧云花园等旅游点联结成线。还可跨区域举办展览,甚至跨出国门,展示、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四)塑造“未来型”后起之秀,培养接班人。随着老窑工的迅速减少,培养热爱窑文化的“未来型”接班人是当务之急。从干窑中学开展的窑文化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看,确是一个优秀的典范。其它学校可推广这个经验,创办窑文化教育基地,从培养学生对窑文化的深厚感情出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潜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造就一大批既具有窑工吃苦耐劳精神,又有精湛技艺的后起之秀。只有这样,才能使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更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热爱京砖制造业的新窑工,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苦海、累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要吸引他们,政府需要引导,并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提高窑工的收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总而言之,要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精髓,善于创业创新,让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现代服务经济成为新时代探索浙江嘉善县域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①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故事 谚语卷》p148《千军万马与千砖万瓦》
② 2009-06-16 嘉兴日报嘉善版·民情《嘉善窑文化发展迎来新机遇》孙羡 杨丽英
③ 2007-6-12 好得嘉兴 《嘉善京砖“复活”记》
④ 朱胜伟《从挨家造访老窑工到畅销苏沪市场 千年嘉善京砖“起死回生”》
作者简介:
钱亚芳曾用名褚亚芳(工作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综合文化站)
1963年12月出生,女,汉族,浙江平湖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群众文化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