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张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哲,.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 中国新闻传播,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8371.
摘要:
本文通过对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研究,概述了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群众获取信息、新闻的方式呈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全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传统的电视新闻地位被动摇的现状。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相关部门在发展中需要意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仅有竞争关系,同时二者也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联系性。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融媒体环境下需面临的调整、广播电视发展作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解决策略。目的是在现如今的融媒体背景下,达到全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进一步融合的目标,同时为新闻编者人员提供借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开阔自身视野,以此来顺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 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与发展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8371
基金资助:

引言:

基于大数据时代,融媒体是一种融入群众生活的全新媒体形式,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借助信息化软件技术飞速发展,广播电视已经实现了功能、手段、价值的综合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融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编辑工作人员需要直面挑战、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在自身优势基础上深入把握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面临的调整,随后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化创新意识、调整主体角色等角度入手,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融媒体环境下需面临的调整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广播但是主要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方针政策,充分反映社会风尚、群众生活,并引导社会舆论与时代风尚的一种节目类型。在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围绕创作与创新这一核心内容,将素材、资料等进行整理、审核,之后将其编排为与实际相符的新闻画面、文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带来,各类全新的媒体形式也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使得传统的新闻媒体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并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对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调整如下内容:

首先,更新、持续优化新闻编辑技术。通过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编辑技术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报道内容将相应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其资源格式以及处理方法较为简便。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更多的设备以及信息设备被引入到新闻编辑领域,这使得新闻素质呈多样化,且处理手段也更为复杂,这就需要相关单位持续更新新闻编辑技术。

其次,迎合受众审美之改变。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持续提升,这也意味着群众的精神文明更为多元且多样。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体受众综合审美发生一定变化,他们对新闻播报内容又有了全新要求,这也需要相关单位掌握受众需求以及审美诉求。以便创造出更具引导价值、符合群众认知的节目。

最后,确保节目形式、内容更为丰富。在新时代下,新闻节目的形式呈多样化,同时在当前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也会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相关单位积极引入全新形式以及丰富内容。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融媒体环境下发展的作用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广播电视进行信息内容传播,与新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因素并非二者传播内容不同,而是二者传播方式不同。实际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要是借助自身渠道,相关人员将有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随后将其播报,不过二者在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在以往的工作思维基础上,始终围绕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一核心,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新闻编辑、传播,通过这一方式能够确保群众在观看、收听新闻时,能够进一步了解事件详情,进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确保相关单位实现信息传播的既定目标。[2]基于此,在新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深入分析稿件内容、强化自身服务意识,确保稿件撰写、筛选等与现实契合。不仅如此,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对相关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这样能够在确保弥补技术缺陷的同时,树立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确保工作人员在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原则进行遵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闻稿件内容的吸引力,进而稳步立足社会。[3]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优势

立足实际来看,现阶段广播新闻编辑的优势涵盖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广播电视在新闻播报中,相关的新闻标题、内容等相对简练且语言概括性强,受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新闻内容。比如,在很多地方新闻播报平台,主持人需要将民生、时政热闻等诸多内容在有限时间内播报完毕,为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新闻编辑人员在前期需要深入分析素材、数据等,之后将其进行精细加工,力争达到言简意赅的要求,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优势。

其次,真实性和时效性强,主要体现在受众能够及时获取各类即时性的消息,例如在地方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记者通常情况下会前往现场随后与主持人连线,随后向受众讲解时政新闻、地方民生热点等内容。此外,地方新闻电台也能够随时插播国内外刚刚发生的重要时事新闻,这就能使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掌握当下的新闻热点。

最后,涵盖面较广。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这主要是新闻播报省略了大量的影响制作环节,主要是主持人借助口播的方式让受众迅了解新闻热点、产品信息等,其对新闻传输的速率更为快速,其传播也就更为广泛,例如汽车广播等,是很多受众最先获取即时新闻的重要途径。

四、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发展路径

(一)提升文化涵养,深化创新意识 

第一,身为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人员,其在日常的学习中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依旧重要,要求编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内涵是对相近的艺术文化、普通文化等都需要有一定涉猎,并可以将文化意识转化为文化输出。第二,新闻编辑人员在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之外,同时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编辑人员在看待同一事物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丰富素材,充分展现广播电视的魅力。第三,身为新时期下的新闻编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操。通过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情感,能够为新闻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为优秀作品的创作做好充分保障。[4]此外,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同时也需要精通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也要熟练掌握大数据、新闻媒体等专业知识。其次,重视自身对宏观表现和微观表达的理解程度。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对节目的主题进行宏观把控,同时也可以对较为详细的工作记性检查,例如观众建议、直播表现等的契合度等,从而将细节把握到位。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新闻编辑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成功的广播电视离不开编导的引导与创作,节目演出成功是团队合作完成的结果。即便编导人员具有一定的引导力,但是团队的整体运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基于这一角度,身为新闻编辑人员,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做到谦虚谨慎,并能够用积极的语言调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新闻编辑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在演出和创作中出现突发性问题时,可以做到平静对待。

(二)围绕融媒体,切换主体角色

在以往的媒介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主要是结合新闻内容对文本、素材等进行加工、整理,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时,编辑人员主要是在幕后。随着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传统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对信息技术软件的依赖性,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使得传统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被完全颠覆,而在崭新的这一模式中,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早已转型,主体角色应实现向其他类型角色进行切换。当前已有很多单位的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从“隐身”走向现实,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工作是播报时政热闻、民生要点等,之后借助评论、与群众线上互动等方式关怀民生利益,并引导正确的舆论风向。此外,为了迎合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把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二者有效融合、衔接,这样能够实现主体角色的切换,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做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引导舆情。[4]

(三)编辑工作者增强自身创新意识

为打破发展限制,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需要转变自身发展理念,具备卓越的创新思想,借助这一方式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当前我国经济、文化等迅速发展,社会群众对新闻内容、类型以及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群众不仅要看清事件的本质同时也要倾听国家政策,这意味着传统的新闻编辑思维不能满足广播电视媒体发展需求。因此在全新的媒体时代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需要立足实际,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获取更多的媒体效益,为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新闻。

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在内容创新基础上对自身工作进行科学调整,例如工作人员可结合社会群众信息需求,对当前的新闻、素材等进行精细选择,之后选择有热点潜质的新闻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善,如工作人员可通过优美、具有美感的语言对新闻素材进行完善、润色,这样不仅展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也能够表现出工作人员的审美价值和价值导向。不仅如此,新闻编辑人员也结合群众现实需求、兴趣热点等,为其提供生活、民生层面的新闻内容,例如地方感人事件、政策、老人护理、生活妙招等,此类极具生活价值的新闻符合群众认知,能够调动受众、社会群体的观看兴趣,切实让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成为媒介的权威平台。

(四)积极创新新闻编辑经营模式

基于融媒体时代,更多的单位开始对新闻经营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样能够进一步充实新闻内容,此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也需要创新新闻经营方式。第一,相关人员需要时刻立足受众视角,在确保新闻内容与实际相符的前提下,可适当保留一些悬念,并在节目最后公布结论,这一方式可充分调动受众的观看兴趣,进而提高收视率。其次,真实、跟随报道。在大数据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多元化,基于此新闻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新闻内容对其进行有效、详细处理,具体可对新闻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等进行真实报道,同时也要跟随新闻事件,也可对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新闻传播的价值。第四,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编辑新闻内容时,在内容介绍、情感表达方面可通过声音以及图片等进行传递,借此来实现与受众情感的共鸣。

(五)改变新闻编辑角色定位

在融媒体背景下,为了发挥广播电视行业的引导价值,相关的工作单位在发展中需要及时转变编辑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借助这一方式确保不同、全新的新闻信息能够传递给群众。以往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是为群众、国家等提供相应服务,即将国家出台的条例、政策等传递到基层,这也体现出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价值。

为了迎合时代发展,并稳步立足社会,在融媒体背景下相关的编辑人员需要结合实际调整、增添特殊内容,同时也要有效把控社会舆论导向,并且在明确新闻主题、内容后,引导群众自主加入新闻传播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编辑人员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整合,借助新媒体强化受众参与意识,其在新闻编辑时依旧有制作、撰写文案的主动权,让受众能够及时接收相关的信息。[5]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编辑人员需要深入分析信息来源、新闻发布内容,其角色定位需发生转变,这样编辑人员传递的价值观符合群众认知与需求,实现正面的价值导向。

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全新的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在创作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以此来创作出更具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编辑人员从实际入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群众内在需求,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迎合群众的眼光,创作出精美的新闻作品,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春.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分析[J].新闻传播,2023,No.448(07):101-102.

[2]李杨.“融”本领的练就——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思维模式创新研究[J].采写编,2023,No.201(04):49-51.

[3]刘艳丽.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采编模式构建思考[J].中国有线电视,2023,No.454(05):62-64.

[4]贾英杰.基于融媒体的新闻编辑自身能力的提升探索[J].采写编,2023,No.203(06):42-44.

[5]王璐璐.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必要性[J].中国有线电视,2023,No.452(03):77-79.

*作者简介:张哲,男(1980年10月——),单位为吉林省龙井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大学本科学历,编辑(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媒体编辑等。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