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是备受广大百姓关注的新闻类型,是传播和覆盖面最广的新闻类型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民生新闻以都市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的形式开始在晚报和都市报出现[1]。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民生新闻开始真正的走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现如今新媒体的大力普及使得民生新闻与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当下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新闻样式出发,认为从大众的视角报道百姓关心的事件的新闻的是民生新闻;另一种是认为民生新闻属于新闻的一种内容和题材,主要面对的观众是普通的城镇居民,主要内容是民众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2]。但是无论是哪种对民生新闻的定义,都不难发现都涉及民众以及民众关心的内容,因此民生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民生新闻的特点
(一)在宣传中教育民众
我国的新闻事业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闻报道除了作为国家政策内容的宣传之外,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就是更好服务人民,特别是民生新闻。民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是民生新闻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一项新的政策规定颁布时,民生新闻会进行正面事件的报道,同时也会进行反面事迹的报道。在进行宣传的同时启发民众,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为。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也会涉及社会层面的问题,涉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在进行普法教育的同时引导教育民众。不同于严肃性新闻的说教性,民生新闻通过生活中真实而鲜明的事例,教育观众的行为,这种教育并不会引发观众的反感,观众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新闻启发民智的目的。
(二)在接受中说明问题
民生新闻不同于时政新闻的严谨严肃,娱乐新闻的肤浅夸大,其收集与推送的内容更加注重实时政策、社会热点、福利优惠等,并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3]。民生新闻之所以可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民众可以读懂,普通的民众也能知晓新闻的具体内容,不需要过于深化的文化知识,且与生活密切相关。这种“易读性”不是故意寻找生活中的琐事,也不是简化事件流程,这种“易读性”包含科学性,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说明道理,要民众接受读懂的基础上教育民众。
(三)用舆论进行监督
民生新闻的服务化主要体现在舆论影响方面,民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会进行监督的作用。在获取正确的信息之后,民众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先有的基层机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确认社会程序运行的合理性,一旦发现不合理现象的存在,民众可以采取举报等行为。对于国家管理来讲,民众的监督是最高效且有力的,舆论的影响力也是新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行为,巧妙利用民众知识能力的提升进行监督,可以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
二、民生新闻的创作技巧
(一)增加“悬念”和“节奏的使用。
从读者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知,读者会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好奇心得到一次满足后会吸引观众进行下一次期待。对于新闻也如此,民众在观看新闻时,特别是和生活日常密切相关的新闻会格外关注,观看新闻得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好奇心会得到满足,新闻的基本功能才能得到实现。最常见的设置悬念的逻辑就是先说明事件中最不常见的内容。例如“高速路中出现的人们”等内容,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以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民生一件事为例,新闻节目内容丰富、信息简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因为节目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善于利用“悬念”。“节奏”是让“悬念”设置在合适的位置,进行事件报道时有多种叙述方式,选择怎样的顺序也需要进行设计。基于当下媒介平台的发展,视频新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新闻节奏的调整。例如,背景音乐的搭配、同期声的运用、时间线的安排、画面的转场设计等。
(二)改编叙述视角增强纪实效果
关注民生热点是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不同的叙事视角进行新闻报道,记录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减弱新闻的说教性。民生新闻报道不能生涩乏味,新闻记者应从市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创新叙事模式,改进叙事手法,抓住“细节”,打动观众[4]。增强“纪实”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真实还原事件,重要的是增加新闻的可看性,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在枯燥无谓的新闻面前停留的时间逐渐缩短,要想增加新闻的阅读量需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鉴于此,新闻可以改变传统的第三人称视角,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视角进行代入式新闻报道,增加新闻的趣味性。
(三)注重新闻的解决能力
随着互动转评等功能的增加,新闻的实用性也越来越收到重视,民众通过舆论推动事件更加公平、快速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是最现实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凭借个人的力量过于单薄,借助新闻的力量可以进行解决,因此会有观众想要借助新闻或者媒体的力量。例如2024年4月,央视[新闻直播间]民生一件事《破解看病烦心事 “诊前 诊中 诊后” 改善就医感受》,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心的诊疗问题并详细解读了各项便民诊疗措施。可见,民生新闻具有和其他新闻不同的使命,就是帮助群众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因此,民生新闻的写作需要更加注重实用的程度,需要思考如何能合理表达群众的诉求,引发相关负责单位的思考和行动力,切实为群众解决相关问题。
媒介融合给当前的新闻采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民生新闻随着传播渠道的增加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民生新闻需要从自身定位出发,在媒介融合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重新认识民生新闻的特点,寻找适合的编写策略,积极改进民生新闻创作理念,才能保证民生新闻的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琴.民生新闻的特点与育人价值探微[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2,24(05):94-97.
[2]吴琼.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