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之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其实质并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作为培养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的前沿阵地,新闻与传播硕士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一、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门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强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其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思政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个与意识形态、舆论生态、文化传播与建构密切关联的学科尤为重要。在网络多元话语稀释并争夺主流媒介话语权的语境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面临重构的风险;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生态剧烈变革不断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问题;媒介融合、算法黑箱、网络直播等媒介新样态挑战着人类观念更迭,对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思想性需求变得愈发迫切。课程思政是指通过专业课程中的隐性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社会视野。通过课程思政,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拒绝虚假信息和不良思潮,发挥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动社会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技术化的行业,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业,学生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社会热点、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服务社会大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二、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教育实践,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其看作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和罗盘。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与业务过硬的新闻后备人才是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
(一)讲政治,“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持党性原则是党对于做好新闻工作的历来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党报党刊应当真正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成为他们自己的报纸;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原则”这一概念,并系统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一系列新闻思想中,毛泽东提倡政治家办报,强调新闻工作的领导权要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邓小平提出要正确认识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功能,牢固树立新闻事业是党、国家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和喉舌的观念;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讲政治”是新时代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将其作为指南针和座右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政治。
可见,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应以党性原则为基本要求,以培养讲政治、强党性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目标。新闻传播类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具有高度自觉和正确的政治敏感性,在涉及重大是非和政治问题时要有鲜明立场,对损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旗帜鲜明地抵制,让网络错误思潮无法容身和传播。新闻传播课程坚持政治立场还体现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秉持政治性、责任性、求真性的基本范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主旋律,时刻保持对西方知识的警惕和辨析。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内在要求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教学壁垒。对于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课程思政”的直观体现,更是其具体内涵的重要构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新闻事业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与之相关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新闻传播相关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传播应当服务于人民、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闻问题和新闻现象。它提倡真实、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主张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反映多元的社会声音,对社会矛盾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到新闻传播相关课程中,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传授新闻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宗旨,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立的迫切要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新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支撑学科之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前,在舆论环境深刻变化、新技术全球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最终指向了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尤其是传播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影响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长久以来,西方新闻价值体系崇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话语,代表西方新闻加价至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新闻传播体系带来挑战。我国现行教授的很多新闻传播理论都沿袭西方传播学的主要观点,这虽然有其历史缘由,但随着中国国力、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亟待形成自主的格局和体系。在新闻传播理论领域,需要将马克思列宁关于新闻传播的经典论述与中国共产党从其领导下的百年新闻事业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新闻理论相结合,建构逻辑贯通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在新闻传播史领域,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传播史的体系化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当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在新闻传播实务领域,需要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悬空化的问题,将其置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回应、解释、解决当前现实问题。[3]
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中,应把握文化自信、中国自信,在涉及一些新闻传播理论时,应去粗取精,摒弃”拿来主义”、全盘吸收,对于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西方传播学经典理论,可以继续保留,但是对于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过时的新闻传播理论,则应果断摒弃;在涉及新闻传播史类课程内容时,应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传播史为重点,让学生们对西方新闻传播史作为基础性了解即可;在新闻传播实务课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具体指导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活动具体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三、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在新闻传播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学大纲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分析的运用等形式来实施。教师们应当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质量的根基。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过程中“架梁立柱”,做好顶层设计。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舆论与公共关系研究”等核心课程,让研究生掌握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舆论观。并且在前沿专题讲座内容中,侧重对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决现实新闻传播问题等知识讲授,聚焦媒介前沿,以学生案例展演方式进行课程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体系为基础
做好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课程体系是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构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等多元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框架下,由“政治理论”“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新闻报道”“新闻传播前沿讲座”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包含思政元素,从而构建了“四位一体”、贯穿全过程学习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课程建设为主体
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是课程本身。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制定体现思政元素的课程大纲、课上案例展演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程思政实践。其中,在《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课程中,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经典论著、新闻传播经典文献进行研读展演,在师生交流研讨中,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理解,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认识,以及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决现实问题。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闻传播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在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为导向,在专业课程中传授学生正确的新闻观、舆论观。在具体实践中,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具体课程实践入手,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程思政效果,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8(6):14-16+26.
[2] 李娜,付鹏.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及优化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3(1):53-56.
[3] 周勇.以知识体系为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5-05,https://www.cssn.cn/mkszy/mkszy_szjl/202212/t20221229_5575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