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技巧研究
刘娟娟 樊雨陈 黄璇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娟娟 樊雨陈 黄璇璇,. 电视新闻采编技巧研究[J]. 中国新闻传播,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8397.
摘要: 电视新闻的价值是其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电视新闻能够满足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也能够满足人们业余娱乐生活的需求。随着国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视新闻这两个方面作用的需求越来越明显。通过分析电视新闻采编的特征,论述目前我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电视新闻采编贴近百姓生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编技巧;新媒体
DOI:10.12721/ccn.2024.158397
基金资助:

一、电视新闻采编的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过去电视新闻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代之而来的是众多新闻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采编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视频信息、图形文字进行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这大大减轻了新闻传媒工作者的劳动量,同时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利用大数据制作出的新闻信息虽然可能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但是通过编辑的加工重组或点评转述,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新闻观点。同时,数字化媒介的交互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新闻节目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参与。另外,数字化媒介还拓宽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范围和渠道,使得社会上的每个公民都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特殊事件记录下来并提供给电视台,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此外,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编辑还可以采用团队化的合作模式,对所有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加工,以提升新闻采编效率,保证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本土文化,造成百姓对新闻节目不买账

所谓“本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特有的、具有本土特色以及能够影响当地百姓思想观念的文化,主要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群众语言等。本土文化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地群众的价值观,与当地群众的是非判断标准、道德评价标准较为接近。因此,恰当地运用本土文化是使新闻信息贴近民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当前,部分新闻采编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运用不够重视,认为其是乡土观念,与社会主义的主流观念不大匹配。

有的新闻采编工作者甚至认为本土文化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些新闻采编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使得内容涉及本土文化的新闻节目较少。这是新闻采编工作者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群众对新闻节目内容不买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受众对缺少了本土文化的新闻内容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不愿再关注新闻内容,导致新闻节目的意义和价值大大降低。

(二)对百姓的民生生活不够重视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始终代表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人民服务。新闻采编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因此,服务群众、关心群众、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是每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下,国家的政策方针、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电视新闻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困难群众的生存状态等为内容的电视新闻却十分少见。当前的一些新闻采编工作者没有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百姓的实际需要,不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来做新闻,不关心百姓的痛痒,其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自然很难得到百姓的认可。因此,新闻采编工作者一定要通过新闻节目反映民生实际,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

(三)急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采编素质,提升节目质量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低迷状态。由于传统媒体单位的薪酬待遇偏低,一些高学历、有着较强专业素质的编辑、记者在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原有单位,去往薪酬待遇较高的单位谋职,造成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单位出现了人才不足的现象。而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是新闻媒体实现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单位应想方设法地引进高素质的新闻人才,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只有拥有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新闻人才队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才能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新闻节目,提高老百姓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不断地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从而无愧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殷切希望。

三、电视新闻采编贴近百姓生活的有效路径

(一)重视本土文化,提升百姓对新闻节目的亲近感

本土文化是当地百姓生活的“老娘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人们的骨子里、血液中。新闻采编工作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以与百姓血肉相连的本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提升百姓对新闻节目的亲切感。因此,新闻采编工作一定要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本区域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根据当地的人文、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等来进行新闻采编。同时,新闻采编工作应有效地保护和宣传本土文化,防止本土文化的流失。新闻采编的视角不应只盯住“上面”的政策法规,还要关注“下面”百姓的现实诉求,关注普通百姓的身边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政府部门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提供支持。

(二)新闻采编节目内容既要关注“小民生”,更要关注“大民生”

所谓“小民生”,是指某个地区出现的个别现象;所谓“大民生”,是指全国人民所共同关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问题。当然,“小民生”也会发生变化,即从个别现象转化成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时,记者、编辑应以民众的生活为出发点,既要关注百姓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发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人们从对小事件的关注转移到对大事件的关注上,使新闻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天,新闻采编工作者可以深入居民小区的管理过程中,报道一线抗疫人员忘我工作、不怕困难、不怕劳累、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从对一个典型人物的报道中折射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的决心和意志。这就是新闻采编工作应关注的“大民生”。

(三)放低身姿,以老百姓的身份关注民生

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也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普普通通的工作,决不能有什么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特别是在进行一线采访时,新闻工作者要放低身姿,以百姓的身份关注民生问题,把老百姓所关心的事情报道出来,做老百姓的代言人。由于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问题等,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报道和深度解读。新闻采编工作者要贴近群众,以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工作中深入群众,生产出民众真正想看的新闻和需要的新闻。另外,记者、编辑也应灵活地调整新闻的播出顺序,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更加精细,使得播出的节目内容能够受到百姓的认可与喜爱。同时,新闻采编工作者还要保证所生产出的新闻真实可信。由于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最大可能地还原事实的真相,使新闻节目的内容贴近民众的生活,用事实说话。

(四)引进和聘用高学历新闻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新闻采编队伍

由于当前我国基层广播电视媒体的工作较为辛苦,而经济收入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的新闻专业人才来应聘,使得在职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最终导致节目质量不高。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广播电视媒体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解决新闻采编人才短缺的问题。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可招聘大量的传媒学院毕业的学生,并对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创新采编思路,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

参考文献:

[1]刘曼.如何让电视新闻采编接地气[J].电视指南,2018(7):90,92.

[2]李平元.新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8(9):131-1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