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无形中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断变化,高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高校非常注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课程思政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一定影响,要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系统性的开展职业规划,在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之后,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科学合理性。本文针对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关联性入手,展开阐述,针对课程思政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进行全面探讨。
1课程思政与职业规划课程的关联性
1.1目的相同
高校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职业规划,主要是因为职业规划会对学生后续的人生、职业走向造成直接影响。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不仅对思想具有促进作用,也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课程思政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目标,促进社会进步。课程思政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相同,在保证每位学生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后续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发展提供保障。
1.2具有交叉内容
大学生职业规划具体是指在分析和总结学生性格、能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倾向和理解,找到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具体包括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社会整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课程思政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续顺利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思政的内容相互交叉,二者都会对大学生的性格和思想造成相应影响。
2课程思政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2.1课程思政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想基础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日常学习中会学习多门学科,课程思政是将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为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思想基础,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之后,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职业规划。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不仅要重视职业生涯制定过程,也要在后续坚持完成计划。在课程思政这种模式的辅助下,有效解决难题,为后续顺利就业和创业提供保障。一些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受到外界因素和就业前景的影响,存在缺乏自信心、就业心态失衡、职业选择观念落后的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大学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恢复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之后,及时更新职业选择观念,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在实际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注意将道德作为基础依据,不能违背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否则职业规划将不具备有效性。课程思政可以借助真实的人物事迹向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灌输遵纪守法、文明谦让、敬业奉献等先进精神;在学校内部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具有真实情感的节目,在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同时,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2]。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明确自身优势和弊端,保证在后续职业规划中扬长避短。不仅如此,课程思政将会计学专业的知识内容有效结合,将大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职业规划困难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2.2课程思政为职业规划提供外力帮助
课程思政与其他专业课的授课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将学生的思想状态作为授课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有效融合会计学专业知识内容之后,着重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之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有效的外界助力,如在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选择困惑,或是制定职业规划瓶颈期间,大学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例如询问教师本校以往会计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职业范围,将个人制定的职业奋斗计划展现给教师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认真倾听学生需求的重要保障,既能为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也可以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导,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课程思政对于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课程思政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想基础、课程思政可以为职业规划提供外力帮助,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之后,充分调动内部和外界因素,保证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制定,为后续高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刁佳玺,林川钰,杨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2):130-135.
[2]孙振江.课程思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