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视听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
刘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畅,. 《新闻英语视听说》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J]. 中国新闻传播,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8410.
摘要: 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与全球化交流的时代,新闻英语的学习变得至关重要,对学生语听说听说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该文以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新闻英语视听说》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合各校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建立适应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特点教学模式的建议,最终切实提高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应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闻英语视听说;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共建共享
DOI:10.12721/ccn.2024.158410
基金资助:该论文是 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基于“学分互认,共享共建”的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2SJJGZY09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教领域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众多高等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质量逐渐成为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变革举措,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2001 年,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 MIT)率先发起了开放课件运动(Open Course Ware,简称 OCW),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无偿提供其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1] 。MIT 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日本、法国、英国等各国高校和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开始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上展开各种实践探索[2]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是在国际开放教育兴起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近年来,我国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显露。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2003 年 4 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3]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博众家之长,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我国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中,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际开放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研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一、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重大原则之一是“ 共建共享”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4] ,共建和共享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教育资源建设作为我国基础建设工程之一,更要将这一指导原则贯穿始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个高校及个人的能力及其有限, 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将新出现的教学资源独自揽尽。许多问题需要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充分利用成员优势,最后取得成果共享。各成员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才能为应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多元素的整体,整体中的各个元素具有差异性。同一课程在不同高校,其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基础等都存在差异,我们在课程的合作共建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合理分工,利用各校的优势特色,发挥各自的长处,彼此互 补共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不断融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优势互补,保留特色的融合。

二、跨校修读,学分互认

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各个高校将自己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开放出来供其它学校的学生选修,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跨校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各校提供的互选课程都是本校的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的校际互选,加强了区域范围内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各校更加积极的挖掘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对于优化精品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建设高校之间的共享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跨校修读共建共享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方式,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来自多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创造了更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在新闻英语视听说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深度参与,提升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校修读的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中,需要更全面的师资培训、教学资源、以及更完善的线上教学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灵活的学习体验。

三、《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一)课程资源的更新状况有待改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  配套练习较少。主要原因是课程教师教研任务重,精力不足;其次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课程资源不易维护;此外,缺少相应的经费支持,以及在共享 过程中出现的版权问题, 都是导致课程资源的更新维护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部分资源相对陈旧、教学理念也未能与时俱进,课程质量下降,已不是真正的“ 精品”,导致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大大降低,几乎无人问津[5]

(二)教师较多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或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运用课程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学生的专题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建课方仅提供一批可以免费获取的课程资源,目前大部分精品课程没有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在线讨论等服务支持。因为缺乏交流的平台,课程建设方无法了解到使用者的情况、意见和反馈 信息等,无法就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沟通,课程资源的建设难以有创新、有突破,课程资源的优质性无法体现。

(三)建课方与用课方教师大都具有很强的共建意愿,认为校际之间的合作,更多的应是教师之间的自主合作。课程的建设应是由使用者不断提供优化意见, 大部分教师都愿意无偿共享自己制作的资源。

(四)学生最关注的是精品课程资源的获取和应用互动问题。希望能建设一个公共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以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的需求量较大。同时,很多学生期望,能与教师及其它学习者之间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课程资源能够及时更新,具有实用性。

四、《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

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

各合作学校需要共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这是跨校修读共建共享的基础。各合作学校应共同商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包括期望学生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如,《新闻英语视听说》的课程目标可为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不同口音、语速和专业术语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在英语环境中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扩展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等等。围绕课程目标,应制定明确的课程计划,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等,定义教学方法,包括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评估方式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等。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实际制定,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可行性。

(二)校际之间的资源共建

渤海大学作为课程建设方,与用课方院校定期开展线上教学研讨,主要内容为:各校提供《新闻英语视听说》授课视频 2 个(由各校任课老师主讲,讲课内容自定);各校提供《新闻英语视听说》考试试题(百分制)及参考答案 2 套;各校任课教师从本校《新闻英语视听说》授课内容中精选两个课程知识点,给出相应的授课教案及相关的优秀学生作业(每个知识点应至少提交 2 份优秀学生作业);在线上教学研讨上,建课院校与用课院校的教师明确各校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表,此外,建课方组织各高校交流教学教改经验,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搭建《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资源库和教学交流平台, 提供各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实践、优秀学生作业展示等。

通过校际之间的课程资源共建,《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不仅体现了渤海大学特色,更融入了其它高校的精华。校际之间课程资源共建,加强了各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持续建设。

(三)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各种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将作业,例如新闻播报以多媒体演示和讨论的方式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做成视频资料在课程网站发布,课程的考核也采取将卷面考试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题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也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新鲜的研究案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利用QQ 、Email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互动评价、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形成评价分析报告,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关注 在不同学校间的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这一差异,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或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学习[6]。精品课程体现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各个高校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各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借助于网络平台展现出来,无偿共享,超越校际藩篱,供学习者免费使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推进精品 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是由精品课程主持教师组织各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师,通过校际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建协作学习小组,实现教师与教师协作、学生与学生协作、教师与学生协作等等,使广大师生在不同高校文化背景交融的过程中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模式优化

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不应仅仅依赖线上教学,还应结合线下教学模式,构建全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发布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任务,课前包括新闻英语相关背景知识的预习,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课后可利用教学软件发布课后作业或相关学习资料,教师可进行线上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直播式教学,再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线上互动,包括提问、讨论、答疑等环节,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线下,教师可以根据线上教学反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注重语言教学实践。教师在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可选择实际新闻报道作为学习素材,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打造一个真实的新闻发布场景。在这个模拟场景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角色,用英语进行新闻发布和提问。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真实的语境让学生接触和应对各种口音、语速以及专业术语,提升他们在实际闻场景中的听力水平。教师在实践中可为学生提实地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善英语听说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跨校修读,共享共建,课程建设方与使用方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中应发挥同样重要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以课程建设方为主导、以课程使用方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树立开放、协作、共享的理念,组织《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的共建,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的质量,扩大《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在课程资源的广泛共享的基础上,促成更广范围的资源共建,是实现《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Michael Schrage.Brave New World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 technologyreview.com/business/12602/,2007-10-01

[2]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edu.cn/,2003-04-08

[4]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4,2-3

[5]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6]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开题会在京召开http://www.jingpinke.com/news/,2008-12-12
作者简介:刘畅(1977-),女,汉族,山东蓬莱人,硕士学位,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