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高原生态脆弱区留守父母的可持续生计资本困境
王棫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棫冰,. 人口流动背景下高原生态脆弱区留守父母的可持续生计资本困境[J].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169.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川西高原藏区的家庭居住形态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牧区、农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分别从草场和土地中游离出来,前往城镇地区务工。藏区传统大家庭式的共同居住形态已发生变化,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人口流动现象,衍生出中老年父母与成年儿女之间的代际亲子分离现象,产生了大量“留守”父母与“候鸟”儿女。从自然资源与环境来讲,农牧过渡地带的生态脆弱性与纯牧区相比更加突出,农牧过渡地带区域也称为半农半牧区域,可供耕作和放牧的土地多集中于山谷和平缓的山坡,破碎稀少、难以连片。生态的脆弱性与家庭中成年子女的流动使得农牧过渡地区的中老年留守村民生活更加艰难,根据青藏高原农牧民共同富裕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家庭总收入分别为121842、70124、54796元。除此之外,半农半牧区域留守的中老年人在其他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
在DFID可持续性生计框架中,生计资本是其核心,被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组成部分。川西高原农牧地区以藏族人口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笼统地将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到研究中会影响其代表性,本研究拟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以若尔盖县卓藏村为案例,基于川西高原藏区生计资本的现实特征嵌套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提出可供参考的高原藏区可持续生计框架。由此,叙述在川西高原藏区人口流动背景下,半农半牧区域留守的中老年父母所遭受的生计资本困境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人口流动半农半牧;生态脆弱;留守中老年人;生计资本困境
DOI:10.12721/ccn.2023.157169
基金资助:

一、地区简介与案例背景——卓藏村概况

本研究起始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青藏高原农牧区共同富裕与家庭发展课题组于2022年7月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两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若尔盖县地域辽阔,以丰富的草原资源为人所知,富有“若尔盖大草原”的胜名,游牧是本地安多藏族最主要的生计类型。课题组调研的结果,同样显示出户主为牧户的样本占比最高,约为80%,若尔盖大草原周边仍有小范围以农耕为主的山地区域,若尔盖由此分为纯牧区和纯农区、半农半牧区,农户仅占调研总数的20%左右。

在此次课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毗邻牧区的半农半牧区域的生计脆弱性更高,此地适宜种地和放牧的土地仅为山谷和平缓的山坡区域,破碎稀少、难以连片。通过走访卓藏村的村干部得知,同非藏区的农村地区一样,卓藏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人口流动呈现规模大、时令往返等特点。人口流动的背后衍生出具有复杂、深远影响的亲子分离现象,部分农村留守中老年父母在其成年子女进入城镇的选择下往往被迫面临长时间“留守”的艰难境遇,成年子女的发展选择与中老年人的养老陪伴之间出现割裂局面。该村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左右,是所有调研村庄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村,考虑到藏区的平均预期寿命较低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可以发现该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在人口流动和脆弱的自然资源背景下,该村留守中老年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更多,其生活更加孤单,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二、进入案例村庄——若尔盖县卓藏村

彼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一行抵达调研地已花去较长时间,进入村中时发现村庄房屋装饰得更加光彩,家与家之间鳞次栉比,当我们惊叹村庄的优美整洁时,同时却发现与牧区的定居点村庄相比,半农半牧村庄竟显得更加萧条。在牧区定居点村庄经常出现为防晒而打扮的全副武装骑着摩托车的男性到处穿行,亦或是一家人在家中小院阴凉处坐着喝茶休憩,当我们偶有路过会加以好奇观望并打招呼。进入卓藏村时,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家庭庭院也少有人乘凉,大多村民都在家中避暑。当村干部安排村小组长带领我和我搭档进入最里面的村小组时,空无一人的村道一时间让我们以为此次调研会比较艰难,直到敲门进入第一家村居时才发现原来是有人存在的。

三、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若尔盖县农牧区,以半农半牧区的卓藏村桑吉卓玛一家为案例分析人口流动与生态脆弱双重背景下,留守中老年父母的生计资本所面临的可持续困境。

四、案例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1)可持续生计理论

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及等人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后续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深化、丰富。Scoones(1998)提出可持续生计是由某一个生计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本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及时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冲击进而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本,那么该生计就是可持续生计。

(2)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框架主要釆用1998年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一个研究生计的分析视角。生计资本处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核心位置,个人拥有的资本状况是其拥有的选择机会、采用的生计策略和所处风险环境的基础。在该框架中,生计资本作为核心被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组成部分。其中,物质资本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运输工具、住房饮水与卫生设施、能源通讯、生产工具、种子、肥料、农药等;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等;自然资本主要包括土地和产出、水和水产资源、树木和林产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服务;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金融资本主要包括储蓄贷款借债工资和报酬等。

五、卓藏村留守中老年父母的生计资本困境

“桑吉卓玛,61岁,女,会说一点汉语,不认识字。” 桑吉卓玛是我在卓藏村访问的第一户,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着调研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脑海里回想起与她见面的那天:当我们踏着狭窄的颤巍的钢梯走上了二楼的茶楼,空无一人的茶楼透着一股闷热与陈旧的气息,我们坐在了藤椅上,她拿着两罐汽水饮料招待我和我的搭档,发现我是汉族人后,她一边用藏语嘟嘟囔囔说着一边用手示意我们喝饮料。桑吉卓玛阿婆的热情让我们在疲惫的调研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丝慰藉与放松。当我们开始访谈后,桑吉卓玛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家庭、她的生活与她的生存困境,由此我也感受到了遮盖在热情招待初印象背后的她的辛酸、孤独。在走访其他村民之后,我发现卓藏村的中老年留守父母, 无论是客观生存状况上, 还是主观的情感与心理层面,主要面临三重可持续生计资本困境:

“牛嘛,牛也养不得,没得草草嘛;地嘛,地也种不了好一些,我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嘛,一般都不得回家……我们嘛,就开个小茶楼,偶尔些有几个来喝喝茶,几块钱一杯,赚不得几个钱。……一年嘛,打点零工、卖点贝母,开这个茶楼再加上儿子些给点最多嘛就三四万。”

在走访其他村民之后,我发现卓藏村的中老年留守父母, 无论是客观生存状况上, 还是主观的情感与心理层面,主要面临三重可持续生计资本困境:

一是人力资本困境。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等。一个家庭的人力资本既包括该家庭的可用劳动力数量还包括家庭人口的健康资本、教育资本等。从劳动力数量来讲,卓藏村人口流动频繁,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多进入城镇,大部分留守中老年人的家庭缺乏充足劳动力以从事耕种或其他体力劳动,家庭可用劳动力数量较少。从健康状况来讲,留守中老年人的健康资本较薄弱,主要涉及物理健康资本和心理健康资本两方面。首先,从物理健康资本来讲,留守的中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难以进行体力劳动;其次,从心理健康资本来讲,主要表现在半农半牧家庭的留守老年人获得的家庭陪伴更少、家庭情感缺失更加严重,使得留守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风险较高。

课题组在进入半农半牧村庄前,曾走访了大量牧区家庭。发现牧区家庭的家庭成员众多,家中的青壮年在夏季一般会逐水草而居以进行放牧转场,家中老人和孩童则留在定居点生活,但青壮年常会回到定居点看望、照顾老人和小孩,或者留守部分女性在家中进行照料,而如果定居点与放牧点距离近,多数青壮年会在放完牛羊之后回到定居点村庄喝茶、打篮球、看望家人。可见牧区家庭协作更加紧密,亲密度更高。当调研组进入到半农半牧区时,发现大多数中老年受访者都是留守家中状况,而成年子女带着未成年子女多进入城镇地区,回家的次数与频率都较低,往往得等到法定节假日才回家。传统藏族大家庭式居住形式为多个核心家庭联合居住,家庭人数众多,有机团结密度高,随着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规模增加,半农半牧地区藏族的家庭结构也逐渐趋于小型化。

“大儿子一家在外地打工,一年嘛回来得少,你们晓得成都过来要开一天嘛,我二儿子一家回来得也少……”,桑吉卓玛手撑着额头慢慢跟我们诉说着对儿子们的思念:“我有时候还是很想他们还有孙孙、孙女,想他们嘛就打个电话……他们很少回来。我自己平时除点草草,晒点药材,洗衣做饭之类的,有人来喝茶,我就泡杯茶,给他们招呼。”“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这个膝盖老是疼,还有这个肩膀,就搭村里面的摩托去镇上买点药……一般不得给儿子们说,老毛病,他们又远”“我不认识汉字,只会说一点,就看看电视,但是也看得很少,忙不过来,有时候就去村子旁边的寺庙去转经。”

从桑吉卓玛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缺少子女和孙辈的陪伴使得她情绪经常低落,生活孤独感也较强烈。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半农半牧区受访者的平均抑郁症状得分最高,约16,其次是农区、牧区,其抑郁症状得分分别为14、13。抑郁症状10分及以上预示着高抑郁风险,由此可见抑郁风险是农牧区都需重视的精神疾病问题,而其中半农半牧地区的抑郁症状得分最高,村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二是自然资本困境。该村地处高原山谷区,不同于连绵的草场和耕地,此地适宜种地和放牧的土地仅为山谷和平缓的山坡区域,破碎稀少、难以连片,由此可见半农半牧区生态脆弱,既不适宜大规模种植农田又不适应大规模放牧。

“我们的地都租给甘肃的公司了,自己本来也没得好多地,大儿子去成都了,二儿子现在在甘肃,家我看村里好多都把土地租出去了,我们也就租出去了……打工嘛,我和我老伴去得少,那个要忙一整天,我们顾不过来,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

根据桑吉卓玛的叙述,她们家同村庄里大部分家庭一样,仅留取很小部分土地种植自家食用的蔬菜粮食等,然后将其余土地流转给外地某农业公司种植高原有机蔬菜或中药材麻黄、贝母等。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使得该村留守老年人的生计选择较少,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多依靠每亩每年几十块的土地流转费用、打零工和家庭成员的代际经济支持。仅有一小部分健康的老年人会在农忙季节给农业公司打工,以赚取每日70~80块的工资。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家庭总收入分别为121842、70124、54796元。可以发现半农半牧区的村庄因自然区位条件的制约,难以自然资源为生,生态脆弱性也导致了该地区村民可以依靠的自然资本较少,生计选择的单一性使得留守中老年人的收入较低,生存保障性较弱。

三是社会资本困境。与牧区相比,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家庭的社会资本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与邻居的社交活动更少、参加村庄集体活动更少、对同村其他村民的信任度更低。桑吉卓玛在谈论到平日里与邻居的相处时说到:

“哎呀……大家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嘛,这样子串来串去找别个不好的嘛,我们只有想找他们帮忙啊、或者他们来找我们,我们才聊一下子的,平常都不怎么麻烦的”。

可以发现半农半牧、农区村庄下虽然各个家庭之间物理距离缩短,但是与邻居之间的社交相处频率却有所降低,相反牧区虽然各家庭之间物理距离较远但是邻居之间的交往较为紧密。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半农半牧区的家庭与邻居相处最少,一个月或者更久都不怎么来往的比例高达20%,而牧区家庭在相邻之间物理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一个月或者更久都不怎么来往的比例为13%。

“村上子的集体活动嘛,没得啥子,主要是喊开会这些,我去得很少,我老伴可能多点。”

桑吉卓玛认为村上的集体活动组织较少,自己没太多兴趣参加。而来自牧区班佑村的索吉拥措则经常参加村集体活动,他说到:

“村上子经常开会喊我们一起,再就是有组织篮球赛打起耍,有时候还有一些政策的宣传,镇上会下来人到村里宣传,我还是经常去村委会的。”

根据来自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两个不同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牧区家庭虽然物理距离较远,但是村集体组织的活动较为丰富,与村上其他成员的社会交往更加频繁。除社会交往更少以外,半农半牧区对村中其他村民的信任度也更低。当问到是否信任村里其他村民时,或许是出于对陌生人的顾虑,桑吉卓玛支支吾吾不太愿意开口,最后勉强选了“一般” ,当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她觉得村里人不值得完全信任时,她说到:“关系一般嘛”。

参考文献

[1]胡宗潭. 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万文玉.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1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