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水资源,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应正确认识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并将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农业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发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价值与作用。
1.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1.1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
资金缺乏是导致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区域较为偏远,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往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各类灾害问题无法进行有效应对,而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上述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部分地区还是存在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情况,无法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工程体系不健全,无法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真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1.2 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做好全过程管理工作,规范施工行为,控制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整体建设的合理性,为农业水利工程发展打好基础。但是从实际工程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完善的情况,没有建立专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导致部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节水意识不足,工程实际运行期间存在成本过高的情况。还有部分管理者没有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对投资计划进行合理设计,经常会出现投资效益较低的情况,影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也不利于改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农民缺乏实际投入行动
部分地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农民作为农业的生产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保守,对于许多新技术了解不到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不注重改进与革新。虽然目前相关农业水利设施主要依靠国家建设,但也需要得到各地区农民的支持。事实上在资金投入方面,农民的投入意愿不强烈,没有通过实际投入行动进行体现,其主要与农民的收入以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不到位有关,这也会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2.1革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体制
2.1.1要改革单一投资体制,形成共建格局
以前单一的投资体制弊端已逐渐显现,在今后的投资上应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投资。对于受益范围较小、属于直属单位工程和生产经营性资产,应由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安排;对于非盈利性成分较大、社会公益性强的工程,投资主体应为国家财政,即由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水利建设资金、水利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安排投资;对同时具有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特点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为受益群众、财政和水管部门,即由受益群众的自筹资金、安排财政补贴资金和水管部门的自筹资金或贷款来安排投入。
2.1.2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所有制方式
灵活多样的所有制方式能够筹集各种社会资金兴办水利事业,兼具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工程以及纯生产经营性工程,均可采取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共同建设。纯生产经营性工程可本着“谁负担、谁受益、谁所有、谁投资”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让群众直接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这样一来,国家、企业、群众和社会共同办水利较为完善的投资体系才会逐步建立起来。
2.2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管理活动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以往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多问题,要想推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还应注重管理模式和体制改革。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让社会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将管理工作安排给专业的管理企业,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实现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管理,实现对管理内容的合理规划。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水利设施,应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建立经济独立的管理部门,对各项设施进行针对性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另外,对于农户自用设施则可以建立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管理体系,可根据各地区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协商使用,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
2.3在管理活动中给予公众一定的管理权
在管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给予农民一定的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觉管理与维护,这种管理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促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也能够提高相关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同国家运用这种分配管理权的方式都获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以往建设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收集和整合多种优秀经验,结合各地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发挥农民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让他们可以积极参与管理活动,做好使用期间的监督管理。也可以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权分配给农业生产者,整合公众力量,以此推动相关事业良性发展。
结语:农业事业发展伴随着科技进入已然步入了新型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也必须促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向产业化、工业化以及商品化的组合发展模式转变。而进行可持续发展将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接轨,才能推动农业生产与发展,农业经济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生产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琼,荆燕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125-126.
[2]赵金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3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