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开始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和提出了实施课后服务全覆盖,全国各地的义务教育学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全覆盖工作。作为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双减”课后服务的机会让初中生走出教室,帮助学生了解生物、走进自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热爱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学科理念,通过富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后服务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自然界与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激励着学生去探究世界,改造世界。为此,我们围绕“双减”背景下生物特色的课后服务这一命题,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全组生物老师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和尝试,下面是我们的经验分享。
【案例描述】
案例一:学干“田间地头的农活”
陶行知先生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2022年学校开辟了校园内一块约3000平方米的空地,规划建设了劳动教育基地,取名“开心农场”作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的场所。步入“开心农场”,进入眼帘的是一组生态大棚,还有一大片绿色蔬菜基地和一些花卉(长春花、百日菊等)。每天课后活动开始后由老师打头阵,同学之间组成劳动小组,在“开心农场”的田埂上打压、揉捏泥土,做畦、拔菜苗、移栽种植、浇水施肥……我们还组织耕种实操课,在课上孩子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踩一踩土壤,认一认蔬菜花卉,试一试移栽青菜,体验一下挖山芋、采花生的乐趣,兴趣盎然,其乐融融。在农场的边角我们还开辟了养殖园,饲养了兔子、鸡、鸭、小香猪、小山羊等家禽小萌宠,由学生专门负责定点喂养和圈舍打扫。在学校的田间地头里,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生物课本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真正农活技术活和本事。
案例二:丰富有趣的“生物第二课堂”
为了充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确保“双减”工作真正落地见效,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培养良好的生物学科素养,我们利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作为“生物第二课堂”,在课后服务时段按照学生的兴趣自愿组成了生物实验小组,并取名为“生物部落”。除了观看生物教学视频和阅读资料之外,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特别是原来在教科书中教学时间不够而不曾详细开展的或者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些生物实验项目,我们就选择在课后服务中展开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动手解剖鲫鱼、由此了解鱼类的基本结构与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拓展项目,又比如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由指导老师教学生用乳酸杆菌制作酸奶,用酵母菌发酵制作甜酒酿等,还可以利用生物实验设备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开发,增加实验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将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定期组织生物竞赛活动,包括实验竞赛、启发式竞赛等,使孩子们在比赛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和乐趣。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仅仅是我们“双减 ”背景下生物特色的课后服务研究与探索的一部分。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与尝试,在现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实施效果。一是进一步体现了“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目的。在不违背学生教学规律、不挤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进一步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和知识框架,通过课后服务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激励着他们去探究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使初中学生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二是大大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实际操作掌握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培养良好的生物学科素养,确保“双减”工作真正落地见效,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三是建立稳定的生生同伴长期合作关系,并促进永久化的接受教育文化。通过利用课后服务的机会,让初中学生走出教室,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热爱自然的回归自然的理念;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批判性思维教育,这些才是新时代下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当然目前我们的探索与尝试还只是初步实践,针对“双减”背景下生物特色的课后服务我们还有如下几点想法与建议。
1.教师要更新课后服务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课后服务活动不能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简单地机械复制,更不能把原来课堂上没有讲完的或者做完的内容挪用到课后服务中去,挤占学生课后服务时间。生物老师要学会从“灌输教学”转变为“实验教学”,将生物学科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全面型人才,课后服务课程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教师要创设生物学科课后服务活动的“学习情趣”。生物实验比其他人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实验更加贴近自然,充满了探究生命的神秘色彩,所以课后服务的场所应该要突出生物学科的特色,而不是简单的教室布置,建议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已经“辛苦”学习一天的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外界的美好。当然活动场所也可以做点简单调整,比如在墙上张贴学生提供的有各种新奇生物图片,有学生的优秀实验报告等专栏; 窗台上有学生培育的花草或多肉植物,水族箱中有自制的饲养水生生物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内开辟专属的劳动实验农场或者是种植园、养殖园等,从校园硬件和软件上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3.教师要充分开发生物特色的课后服务内容价值。目前的生物课后服务内容大都是来源于书本上的经典实验为准,操作步骤实验材料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书本来做就算完成实验,这样过于死板,教学价值不高。所以既然是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开展的活动,那我们教师就应当开发或者设计一点更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实验案例,给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通过不断地改进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勇于发现,并且给予指导与共同探究。比如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做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生物圈,在这个小生物圈里模拟一些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地球生态系造成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再是空喊口号,而是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做起,小生物圈的设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动手实践中让学生更好的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生命的来之不易,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