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探讨
郭梦晓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梦晓,. 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探讨[J]. 气候变化研究,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4.
摘要: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自然灾害占世界各种自然灾害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安全利益,是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可替代的关键能力,也是我国综合防治体制建设和政府管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大保障。
关键词: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
DOI:10.12721/ccn.2022.157104
基金资助: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果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各种极端自然灾害事故也会有出现,不但给各国、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还对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大国之一,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区域宽、出现频次高、造成的经济损失重。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坚持深入广大群众中,积极走进农村地区、厂矿单位、学校、机关单位等区域实行面对面宣传,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对降低灾害损失,推动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必将凝聚领导人们继续为美好而努力奋斗。”气象环境工作事业是科学技术型、基本的经济社会公益性工作,是服务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民众生命安全利益的重大保障力量。新形势下,天气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贯彻并执行“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功能”的重大指示精神,全力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天气服务保障能力,努力为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奉献。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好坏,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2017年10月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新时期。2018年3月我国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更高效地集成了全国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工作力量和网络资源,标志着全国综合防灾减灾救援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人口与财力也进一步向城镇发展集中[1]

中国是受天气自然灾害影响最重的国家之一,危害中国的自然灾害百分之七十都是天气自然灾害。至2020年,因气象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将由20世纪90年代的0.34%减少至0.6%;我国由于重大气象灾害而导致的直接伤亡人数将由20世纪90年代年均五千余人减少至近五年的二千人以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在这些情况下,通过推广普及气象灾害基础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并掌握天气自然灾害防范技能与方法,增强广大公民群众应对天气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减少天气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众生命财产平安,对推进天气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都有着意义[2-3]。综述中国天气事业发展,预报预警历来是主要职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党、国务院办公厅就规定气象部门统一发出大风和危害天气警报。历经了数十年发展,特别是依托于近些年的天气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应急系统建立,中国天气防灾减灾事业有了质的跨越。

3、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天气科学普及教育工作是现代天气服务的重要部分,通过探索天气知识,避免重大气象和气候经营风险,减少天然灾难经济损失,关乎到一个人、每一种族群、每一种经济社会的发展[4]。因此,把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作为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着力点之一,才能更好的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气象科普范围大。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和举办了全球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学活动周、全国科学教育普及日等各种专题科普活动,积极创新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路和形式,利用科学普及报告、科学普及沙龙、科学普及基地、气象知识竞赛、中小学生绘图大赛、科学普及大篷车比赛等各种技术手段,把天气科学知识带进社会、乡村、校园、军营,甚至带到了铁道、民航、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天气科学普及工作的覆盖率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也明显提高。

天气科学技术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正着力做好天气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作,据不充分统计资料,自第二届全国天气科学技术应用工作大会以来,已出版发行科学技术应用类图书和读物近50万余册;自制播放科学技术应用电影艺术作品近5000多个(集);在各种报刊发布天气科学普及论文近9万篇;自制各种科学普及展板、挂图140多万块(张);组织科学技术应用展览4000多次;举办了十三多万人次参加的科学技术应用培训,1115余万名开展了各种天气知识活动;至二零零八年底,全国气象行业已建有由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学会等单位分别命名的117个全国科学普及培训基地,已累计接受参观人员近八百五十余万人次。各地的天气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强大,其中城市天气信息员数量已达三十万多人,而全市的天气专业网站和乡村信息服务站已分别达到了九百三十四个和14050个,更有效地扩大了城市天气信息科普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结语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基础建设工程的主要部分,各级气象部门还需要继续加强基层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发挥气象业务防灾减灾服务的职责,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5]。同时,必须增强预警信号传递功能,不断突破"最后一公里"难关。在可能遭受重大天气灾难影响的区域,加强天气科普力度,争取将天气预警工作覆盖到户、到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减灾意识教育,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功能。

参考文献

[1] 孔锋, 申丹娜, 吕丽莉,等.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和建议[J]. 中国减灾, 2018(6):4.

[2] 屈直, 梁佳, 巨晓璇. 陕西省气象科普业务发展现状及思考[J]. 陕西气象, 2018(2):3.

[3] 曹慧萍, 徐浩天, 王祯. 提高气象科普工作作用的思考[J]. 陕西气象, 2019(6):2.

[4]成海民, 王跃峰, 薛玉敏. 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8):2.

[5]张目. 运用融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路径探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 39(3):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