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报道都存在引导舆论的问题,民生新闻自然也不例外,但随着电视台各类新闻节目遍地开花,却忽视了民生新闻的重视,导致了部分电视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出现了“有闻必录”、“核查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忽视了民生新闻报道出后对社会和百姓造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电视媒体要提高对民生新闻的重视程度并注重舆论导向,向社会释放正能量。
1、端正态度,保证材料客观真实
民生新闻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是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类事件本身就较为复杂,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重视端正自身态度,以客观的视角去还原和评价事情本身,避免加入过多的主观态度[1]。同时,在播报新闻事件前,记者要从多方面验证其真伪,并逐一采访当事人,切忌从他人口中听说事件内容,避免三人成虎情况。举例来说,赡养老人问题算是民生新闻中的一个热点,这类新闻在播报后非常容易调动老百姓的情绪。如某村中有户人家,儿子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导致八旬老人孤苦无依。在报道这一新闻时,无论是记者还要播音员,都要重视保证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不能掺杂太多的个人情绪,如指责或人身攻击等行为是万万不可的。在还原完事件后,应对事件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供一些恰当的解决方法,引导老百姓思索。这类民生问题更多与人的道德相关,无法采取强制的手段进行干预和改变,只能通过舆论来引导和感染。因此,对于赡养老人问题,在引导舆论时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谴责当事人上,而是要从根本问题上入手,重视引导公众将心比心,孝顺并合理赡养老人,以便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2、贴近基层,关心人民真正需求
为了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报道前都需要实地采访,这是新闻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之一。但却逐渐衍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关注城市生活,忽视了农村民生问题。但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最大的民生在农村,一味的走都市化路线,短时间内老百姓会因为猎奇心理格外关注,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失去关注的兴趣。同时,都市化还会导致记者减少深入农村采访的频率,导致很多发生在农村的新鲜事,都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白白浪费了新闻的价值[2]。针对这一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在选材时要贴近基层,与生活和老百姓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收获更多人的关注。很多记者认为播报一些家长里短、春种秋收等相关的新闻,没有新意,很难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这其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没有真正解读老百姓的需求。对于老百姓来说,衣食住行才是人生大事,其余则是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调剂品。因此,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记者要将自己放在老百姓的位置上,关注人民所需。举例来说,在每年开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大电视台都会集中报道农耕方面的新闻或知识,其中甚至会包括种子、化肥的选择技巧,各种农资的价格等。这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息息相关,农民所占人口比例较大,大面积报道是为了推动农耕顺利开展,并帮助农民解决农耕中真实遇到的问题,从而真正发挥自身的传播和引导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生新闻在播报后,播音员总是会对其进行点评,点评内容要简洁,不要夸夸其谈,否则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3、释放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
我国当下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则关系着民生稳定,受到了更多老百姓的欢迎和认同,因此报道内容也逐渐引起了主流媒体的重视。针对这一情况,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在遵循社会主流价值的同时,把握好新闻报道基调,重视挖掘民生新闻中存在的“真、善、美”,让观众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样的报道才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并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倡导对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道德和风尚。举例来说,央视新闻报道青岛“巧克力大爷”,讲述了2023年7月20日发生在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几名“巧克力大爷”急救溺水泳客的现场,收获网友各种正能量的调侃,“巧克力大爷”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传递着正能量。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真实感人,还能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时也传递了新闻中的正能量,让老百姓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认识到当事人身上优秀的品质,突出了民生内容中的正能量资源。
4、合理筛选,以负面新闻为警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部分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博人眼球,会借助人们的猎奇心理,编写醒目的标题,来传递负面新闻,完全忽视了这些新闻对社会和老百姓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媒体的正面形象。针对这一情况,电视媒体领导层和采访记者要认识到,民生新闻不等于负面新闻,一些带有血腥、暴力的负面新闻是个例,无法代表实际民生状态。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正确宣传党的政策,记者在收集完新闻素材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筛选后再做报道。对于具有报道价值的负面新闻,在报道时也要讲究技巧性,不要一味的突出其内容,而是要突出其警示性,通过披露违法犯罪、有悖道德的行为,让老百姓心存警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除此之外,当社会中出现了具有重大影响的负面新闻时,民生新闻记者也不能回避,要让老百姓享有知情权。但在播报时并不能简单的在网络上搜集素材,而是要到现场进行核查,了解真实情况后进行客观报道,避免老百姓人云亦云。
结束语
总的来说,想要保证电视民生新闻拥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就需要电视媒体领导层和记者共同努力。记者在采访和报道时,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性和思想性上的关系,在客观性基础上引导舆论,这样才能在关心民众生活的同时,实行人文关怀,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另外,领导层也要正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重要性,做好监督和把关工作,维护公共和大众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欧阳.民生新闻重塑媒体公信力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27-29.
[2]张运珍.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0(12):14-16.
[3]陈思.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