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中国,今年年初公布的一项最新的国民体质报告显示,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再次下降,排名世界第32,亚洲第3。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有研究表明,80%肥胖青少年儿童将成为肥胖成人,同时慢性疾病的患病年龄提前10~20年。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肥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严峻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突破点、关键点和根本点,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和攻克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2 影响我国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做好肥胖控制的因素
2.1学校的影响
范卉颖,唐炎,张加林,胡月英(2019)在《我国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作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中的主体环节,在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学校仍是对青少年运动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青少年运动意愿培养和体质健康促进的中坚力量。
2.2社区体育的影响
杜伊涛(2013)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以烟台市为例》指出社区的场地器材、社会体育辅导培训、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状况以及社区宣传状况等社会因素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来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存在着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社会体育辅导不足、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不乐观以及社区体育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2.3家庭的影响
高泳(2013)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指出家长的体育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母亲具有体育习惯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因此要注意培养家长的体育习惯,尤其是母亲的体育习惯。
2.4朋友支持的影响
范卉颖,唐炎,张加林(2017)在《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指出对于各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来说,朋友的陪伴与共同参与,始终对运动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中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体育参与有重要影响,而且同伴和体育锻炼的促进关系是相互的,同伴可以吸引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过程也会增进同伴之间的关系。
2.5运动动机的影响
胡鹏辉、余富强(2019)在《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PS (2014-2015) 数据的多层模型》中指出在个体层面,锻炼兴趣和锻炼动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前两位因素,而兴趣爱好更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激发锻炼动机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如果对于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或存在误区,也会制约其参与积极性。性别也是重要的因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情感存在差异,继而影响其体育锻炼参与。
2.6政策的影响
张业安(2018)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指出政策是国家和政党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对于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然而,由于政策传播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及对象沟通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仍较为严峻。
3 促进我国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做好肥胖控制的对策
3.1完善学校体育因子
学校在保证课外活动时间的同时更应注重组织形式, 不能一味简单地放任青少年自由活动, 应发掘新颖的课外体育形式提高青少年运动意愿水平, 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运动意愿的影响力。学校应坚持在保证技能学习的基础上, 把激发、培养青少年运动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健全学校内的体育设施的维护和配置。学校也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制定运动处方。
3.2加强社区体育建设
通过社区媒介宣传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召集社区家长,成立社区相关的组织机构,通过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一些体育专业教师担任该委员会的宣传骨干力量,定期组织家长交流会,一方面向家长阐述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远意义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要把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教授给家长们,这样以来,提高家长开展学生体育观念建构过程的科学性,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3.3树立家庭体育观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培养家长尤其是母亲的体育习惯,支持孩子体育参与应该遵从“思想——沟通——行动”。
3.4鼓励朋友相互支持
要注意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 开展多人或组合形式的体育活动,鼓励朋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锻炼,共同提升,以求最大程度的激发青少年参与锻炼的意愿。同时,鼓励朋友间根据个体情况相互制定运动处方。
3.5强化运动动机
多开展体育健康教育, 培育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兴趣和自律性, 并有效控制其媒介使用时间。注意启发方式的应用,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动机。同时要高度关注学校体育课堂的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及专业素养,合理利用“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原理,让青少年在学校中初次接触体育的时候就喜欢上体育,也要做到因材施教。
3.6增强政策时效
我国要开展青少年体质调查研究,公布调查报告,建立数据资料库。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其非政府组织合作。进行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形成了政府倡导、社会组织配合、公民自觉参与的三位一体、自觉协同的良性运行机制。
4 结论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肥胖将严重威胁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完善学校体育因子、加强社区体育建设、树立家庭体育观、鼓励朋友相互支持、强化运动动机、增强政策时效是控制青少年肥胖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因人而异、适度、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等原则,共同促进我国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做好肥胖控制。
参考文献:
[1]杨银萍.青少年肥胖的危害及预防控制策略[J].运动,2011(12):151-152.
[2]范卉颖,唐炎,张加林,胡月英.我国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06):35-45.
[3]杜伊涛.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D].鲁东大学,2013.
[4]高泳. 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5]范卉颖,唐炎,张加林.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3):48-53.
[6]胡鹏辉,余富强.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PS(2014-2015)数据的多层模型[J].体育科学,2019,39(01):76-84.
[7]张业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J].体育科学,2018,38(06):14-26.
第一作者简介:刘唱,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通讯作者简介:朱丽红,女,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