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的策略探究
牟伟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牟伟伟,.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的策略探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3.11. DOI:10.12723/ccn.2023.157094.
摘要:
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是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活动教学法构建综合有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方式,唯有这一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占据一定比例时,才可以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需求。为了使得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健康发展,教师则可以有序组织大量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如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注入活力,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教学策略
DOI:10.12723/ccn.2023.157094
基金资助: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始终将焦点集中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方面,但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这种以功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育需求和形势。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时,仅仅将简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背诵,在这一背景之下,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练习感悟知识,使得学生认为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十分乏味。而想要真正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这一状况,教师则需要融入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构建全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摒弃以往的“功利主义”教育模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课堂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策划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索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以便学生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切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体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新的学习主题,进而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加强道德觉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践性原则

在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实践性的原则。这意味着,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真正的共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具体而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教学活动紧密关联起来,以便更有目的性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就是他们进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实践与日常生活,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更深入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勇敢地分享他们生成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教学情境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且广泛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科技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课程时,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了公交车上乘客为老人和残疾人让座的视频,并在课堂上展示了青年人为老年人开门等素材。课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多媒体视频。一个快递员拎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要下楼,但无法按下按钮。恰巧,一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看见了这一幕,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帮忙。那位同学主动拨打了电话,随后递送快递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紧接着,那名同学按下了那一楼层。电梯离开时,那名同学才回到家中。这位学生得到了那位快递员的赞赏,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喜悦。通过这一情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助人为乐,快乐自己”意义,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关心别人、为社区做贡献”并不是与现实脱节的,而是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教师为学生播放“让座”的视频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你们乘坐公交车时,是否会为那些没有座位的老年人或怀孕的女性让位?”这时再播放一些视频给学生们观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视频中的表现。在进行了“情景演示”的教学活动后,教师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而不是仅仅是说空话。此外,对他人的关心和援助也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社区服务的行为不仅在于对他人的关心,教师需要让学生多多了解社区服务的多种形式。比如维护社区的环境、参与社区的各种宣传活动等等。

(二)利用地域资源,丰富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

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地域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出地域资源的优势,促使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更具备趣味性,让知识学习深入融合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家乡情怀。

如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了建立新中国,我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对抗外来镇压,最后才建立了一个由人民自己掌管的国家。在新中国建立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批的仁人志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个红色文化资源场所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红色文化馆、烈士纪念馆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建设新中国做出的努力,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博物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到红色纪念博物馆参观,在红色文化与人物的学习中,促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建立与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堂中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感想。这样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构建了有利的环境。

(三)以社会调查为核心,推进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

在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课堂中,社会调查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实践活动方式。其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环境中,亲身进行某一主题的调查学习,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掌握事情的真相,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中,利用社会调查的途径,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始终在生活的角度,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分析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存在紧密关联的实际问题。

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多彩的职业”时,教师则可以围绕“社会职业类型”这一主题设计以社会职业调查为核心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方案。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划分多个小探究主题:“生活中的职业”“职业规划的开启方法”“我感兴趣的职业”“爱岗敬业的真谛”。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自己身边存在的多种职业。并在小主题之下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进行职业规划的方式,亲自结合对身边的职业的了解做出职业规划。在学生完成调查活动之后,需要全面梳理并整合调查的数据,对自己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再围绕怎样“我感兴趣的职业”“爱岗敬业的真谛”这两个主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职业实践体验中,比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体验一天职业工作内容,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实践能力。

结束语:简言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意义,并增强自身实践教学意识,合理选择开展教学的资源与教学策略,以此推动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健康开展,让学生在满是探索与体验的学科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感悟与法治课程知识并产生情感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提高自身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季华.三全育人,构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J].智力,2020(30):141-142.

[2]柯晓莉,张作真.发散课堂教学  提高思政质效——谈课程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5):45-4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