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时政新闻融合教学的策略
韩兴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兴强,.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时政新闻融合教学的策略[J]. 新闻传播研究,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105.
摘要:
针对新时代初中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要把知识的灌输变成有趣的接收。将鲜活的时事政治新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增添时代气息,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极大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闻生动兴趣内化传播正能量
DOI:10.12721/ccn.2021.157105
基金资助: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是重中之重。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笔者注重将鲜活的时政新闻融入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将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时政新闻相关联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贴切的时政新闻作为教学情境的切入点,以多媒体为手段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时政教学的氛围,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带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以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一课为例:

情境一:播放视频《掩盖不住的罪恶——孙小果案件全过程》。视频显示了从2019年5月起,在中央督导组督促下,依法严惩孙小果及对其背后存在的违法犯罪利益集团进行调查打击的过程。

师:孩子们看了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的?

生1:法不可违。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

生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触发法律都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生3: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扫黑除恶的决心之大,不管涉及什么人都依法办事。

师:国家制定法律,强制全体公民遵法守法。请记住:法不可违!

通过观看这一惊动全国的案件的新闻视频,笔者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学法、守法、护法的种子,长大做一个合格公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筛选新闻,同时也要注重时事新闻的生活化以及实用性,把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新闻素材及时引入课堂。新闻重在“新”准”,唯有“新准”才能弓起学生共鸣。

情境二: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课以新闻图片导入为例:

展示“84岁钟南山行程曝光,致敬疫情中的逆行者”图片。图片内容显示2020年1月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到国家命令,不顾个人安危,连夜乘坐动车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的正中心——武汉,在高铁的餐车上因疲惫睡着了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图片,有什么想法要告诉老师?

生1:感觉钟院士不顾个人安危,有无私奉献精神。

生2:钟南山院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他是爱国爱民的,他的精神是崇高的,值得人敬佩。

生3:我认为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所以紧急组织救援。可见我们党是人民的党。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讲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看了这张新闻图片,听了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钟南山院士对生命的珍爱和呵护,“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最宝贵”。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生命的可贵,也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钟南山院士这种奉献精神令人钦佩。钟院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时代的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我们因有千千万万个像钟院士一样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们而自豪!

通过展示照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愿望,使学生领悟了知识的真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爱国情操,真正起到了内化于心、形成于行的作用。

二、组织学生开展时政新闻点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

很多时政新闻并不只是涉及一个方面的问题,然而初中生的知识面并不广,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等还不够了解。为帮助学生掌握事实真相以及时政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针对典型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教学片段:师出示两张新闻图片。

图1为网上谣言:自2020年3月25日开始,新冠肺炎病人的医疗费国家不会再承担。基本的隔离费用8000元,需自行承担;治疗费用40万——71万元,需自行承担。

图2为破除谣言报道:新增新冠肺炎患者要自费了?-旦感染,后遗症或拖累后半生?——纯属谣言,无稽之谈。

师:请同学们就这组新闻图片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造谣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不实信息,容易引起民众恐慌,打乱生活、工作秩序。

生2:网络谣言严重破坏社会诚信,误导大众错误地认为我们都可以随意地去说假话或散布谣言。

师:所以网络谣言的危害性的确很大,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负面影响。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会怎样呢?

生3: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更大的谣言产生,引起社会动荡,公众也不配合,妨碍疫情防控,甚至引起犯罪事件发生,不利于社会和谐。

师:同学们把谣言的危害性分析得很透,探讨得很全面,很好!

采用“学生先点评,教师后点评”的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将自己掌握的政治理论充分运用到评论之中。也可以采用这个学生点评,那个学生补充点评的“生生互动”模式。

三、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政治老师要让学生对时政新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还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比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时事播报环节”:每课一播报。播报一则新闻,加简洁准确的点评,用时约5分钟--〉播报完之后产生新闻手抄报-+选出优秀作品板展--〉对其进行表扬奖励。在七、八年级,可以设置“每月一汇报”: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用时一节课;每学期一发布(又称“新闻发布会”),每班选派5名左右同学,全年级在一起播报;播报完之后产生新闻手抄报;然后选出优秀作品板展,对其进行表扬奖励。让学生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开始之前准备好最近一段时间的时事政治新闻,然后轮流上讲台讲述这些时政新闻事件。老师及时作出总的点评,并且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张自制的卡片或一个带有个性化激励语言的笔记本等。

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也在不断更新,但课本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一些内容具有滞后性,只传授课本知识可能会降低学生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学效率。所以,把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能激活课堂教学,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惠及其他文科类科目,如历史、语文等,使学习效果得到进一定提高,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