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简称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最新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可见,当代博物馆的功能逐渐由收藏、研究走向展示、教育,标志着现代博物馆的工作中心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博物馆作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知识普及及提高群众文化涵养的重任。它通过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教活动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出现空前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博物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也希望从博物馆收获更多历史与艺术的体验。而长期以来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却约束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
二、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社会教育的创新路径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为纪念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而修建的专题性纪念馆,也是三峡库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充分发挥教育平台的作用,馆方以馆藏资源为载体,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其创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跨界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陈列展览使参观者得到更好的体验,获得心灵上的滋养。移民馆现有基本陈列《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万川汇流》、专题陈列《盐井沟古象》《刘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及三个临时展厅,为丰富展陈内容,让观众观赏到更多精美文物,馆方打破行业限制,与社会各界合作办展。先后和区消防救援支队、区美术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南浦书院、彭川、陈宏藻等单位、组织和个人联合推出《以史为鉴·砥砺奋进—万州消防历史展》《三峡情—五人美术作品展》《千山暮雪-彭川捐赠雪景作品特展》《没·故里——程宏藻的万州老城印象》等多个高质量原创展览,进一步丰富博物馆教育载体。
(二)开展特色活动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特殊资源,其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新时期,博物馆策划的社教活动要有吸引力,让观众有体验感,有获得感,就需从参与方式、活动内容、互动体验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自身特色。移民馆针对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精心策划“凝心移路前行’——三峡移民红色基因”大思政课时。课程立足基本陈列《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以小切口”引入,从“大思政”落脚,用一次远足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一次观展营造体验式的思政课,一节课程构建互动式的思政课,一场宣誓构建互动式的思政课。通过鲜活的人物、具体的数据、生动的故事对三峡移民红色基因进行深入地阐述,让同学们多角度、深维度地了解三峡移民红色基因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思政课不再枯燥乏味的“低头族”,变得生动鲜活,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三)设计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继续和延伸。博物馆基于馆藏和博物馆的特色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更生动的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为让移民馆文物”活”起来,馆方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产品充分体现出本馆藏品和陈列展览特色,受到观众的喜爱。虎钮錞于茶叶罐茶叶罐,感受到春秋战国时候的巴人文化;古朴典雅的书签,凝聚馆藏书画的独有魅力;《沧桑万州》《刘江书法篆刻作品集》《宋.黄庭坚南浦西山题记》等书籍,体现出展览特色……移民馆文创产品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突出了三峡地域文化特色,能深入持久传播博物馆文化。
(四)开展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即丰富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也让公众深入了解博物馆,提高文博艺术鉴赏能力,探索到更多的未知世界。移民馆还开设了“文博讲坛”,先后邀请了国务院三建委移民资深专家陶景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田军副馆长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巫山猿人的发现者黄万波教授、著名文物修复鉴定专家、非遗金石全形拓传承人贾文忠等专家、学者来馆举办《利在千秋 功在当代》《服饰之谜——略说贵州民族服饰的历史遗风》《西行漫记——盐井沟传奇》《金石学与全形拓技艺》多专题学术讲座。每次讲座,馆内的学术报告厅都座无虚席,吸引了大批万州文博爱好者到堂聆听,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拓展宣传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物馆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技术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博物馆和公众的距离,也推动博物馆教育工作与之协调发展。移民馆创新思维,将“互联网+”和博物馆教育工作深入融合。为扩大红色文化教育受众面,积极推进红色基因库建设,开展红色基因数据采集,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形成全国红色基因库,全息呈现和展示红色文化。同时,与重庆视讯合作建设了“重庆云上博物馆”项目,将馆藏文化放置云端,观众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视大屏即可参观馆内展览,熟悉区内文化资源。文物零距离走进了市民生活,为公共构建起更广阔,更有力量的空间。
小结
博物馆应充分认识社会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打造出新时代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彰显出博物馆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向前发展。